“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吗?
摘要:新课程提出,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导致不少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盲目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让学生自由发展,不加以正确地引导。最终失去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本文从几个方面谈了教师在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以达既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又达良好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阅读 引导 想怎么读 就怎么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很多教师为了实施课程标准,开始重视学生读时独特的感受,在阅读时强调“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听不少语文教师的课,让学生读书的时候常有这样的场面: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于是学生们开始读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齐读。教师拍拍手,停下,要自己读自己的,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于是学生们又开始读了,经过的教师的提醒,教室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看起来好象是在发挥个性,但如果你要认真仔细听,其实又有几个学生在读中感悟了呢?在个别读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还不停说谁还能读出和他不一样的。于是学生越读越不一样,而老师却不停地表扬:“读得不错,有自己的理解。”听着这些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问题: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就可以这样读吗?教师用不用加以指导呢?如果不用指导学生会读吗?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在提倡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下面几点。
一、 正确理解“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多数教师在运用“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时候,只是在赶时髦,只是在生搬硬套。容易走入一种误区,即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说学生的一切体验都是正确的。在解读时,我们不能撇开文本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感悟的偏差,并非所有的语句都可以“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同时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一说法也更不适宜。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自己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究的天地。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应该看到“引导”二字仍是不可少的,由此可见,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并不是说要脱离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展地乱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强调应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阅读的自主性,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 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方法
常常听到学生唱读,无情无味。毕竟他们是孩子,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许这样的唱读将成为朗诵的主流。叶圣陶先生倡导:“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可见,读得有感情、富于感染力是重要的。要在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基本朗读指导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学生做到读“有感情”,对学生很有必要进行 “重音、停顿、速度、高低”指导。在此基础上,侧重学生自我的思、品、悟,抓好学生的情感训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再进行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三、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地域差异等都会成为学生朗读时情感体验的障碍。因此,“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和关键。所谓“情”,就是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教材中所描绘的形象及景物画面。只有生动逼真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学生才能若有所悟,悟出感觉,读出感受。在广州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他怀着沉重的心情朗诵宋小明的诗《你是这样的人》导入课文,让学生同样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外,还精心准备了有关周总理生前、病中、去世时的感人的影片资料。让学生走近了周总理,了解了周总理。最后以戴玉军满怀激情演唱的《你是这样的人》结束课。课上完了,学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听课的老师也眼睛湿润。有了这样的情境作为铺垫,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尽情地发挥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听课中我没有听到王老师叫学生你们应该怎样读,而学生读出来的句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深深的思念。
四、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悟中读出韵味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之中。教学中必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窦桂梅老师读中感悟,悟中读出韵味的教学,值得我们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如窦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她抓住“好好儿活”这句话,反复让学生理解,感悟其中的内涵。然后让不同的学生反复朗读,读中给予评价,从读中悟出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学生的成功理解和朗读,和窦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及指导方法的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
五、 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需要引导
曾看过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实录。在指导学生朗读“圆明园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一句时,窦老师的指导非常巧妙。她让学生齐读后,要求学生变读为告诉的语气并相机给予示范。而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好该句子,如果你告诉的是孩子你怎么说?如果你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你怎么说?你告诉的是父母你又怎么说?……可以看出,窦老师的朗读指导完全屏弃了技术化的痕迹,而是着眼于开掘人物的内在心理,引导着学生在跟不同的对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进行恰当的个性化的朗读外化。使文本的语言成了学生自己内心的抒发。这样充分的朗读时间,这样充足的朗读机会,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表达也到了极致。这样的引导还是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是越读越有韵味,越有个性,理解越独特。
可见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是独立存在于课堂之中的一个环节。它必须在教师有目的的教学设计和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赵之林《朗读与朗读指导》
3、沈恩琴《关于朗读指导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