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学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在历史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群体。他们认为历史课可听可不听,内容枯燥,讲解乏味,不如自己学。结果自学后发现事倍功半,效率不佳。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积极性几乎为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总结几年来教学实践,我的教学理念的中心是制造快乐,“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在去制造快乐,让学生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快乐地去说,快乐地去想,去看,去做。本文我就如何在教学中制造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再去摸索、创新。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于中学生来说,简直无从下手,感到头痛,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分辨开来,而且记忆深刻,特别是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去记忆、去思考、去创造。 我的一些记忆方法的总结主要是抽取字头或核心字,利用一下谐音,把一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形象的鲜活的故事片段。 比如:1、在鸦片战争中,出现了很多位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我把人名、地名编成一句话,关天培是在虎门英勇抗敌的,就简称为:关门;葛云飞在定海简称:葛定(疙腚),陈化成在吴淞简称:陈吴(陈胜、吴广)。连在一起就是“陈吴关门葛定”。再如,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有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取每个人名的字头,再根据谐音刘(留)贺(荷)叶朱(煮)周(粥),连在一起就是:“刘贺叶朱周”,意思是:留着荷叶煮粥。 2、巧用歌曲来渲染气氛,提高记忆的兴趣 在红军反围剿中,红军运用毛泽东的十六字游击战术时,为了让同学们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在讲到红军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崇山峻岭中周旋时,我巧妙地把范晓萱的《健康歌》用上了。我唱到“(红军牵着敌人)左三圈,右三圈,(敌人)脖子扭了,屁股扭了,敌人都傻了眼”,然后又念道白:“胖子被拖瘦呀,瘦子被拖死,蒋介石的嚣张气焰全都拖没了。”二、通过讲故事,演小品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中学生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爱玩的天性并未改变,特别爱听故事,如果在历史课上,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同样讲故事,平铺直叙,一提而过,不但不会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会使他们倒胃口。那么如何讲故事才能使历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特?蒙荷拉比把语言的表达效果概括为一句话影响力=15%声+20%色+25%姿+40%情。在历史课上,如果你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故事,学生会紧随故事的节奏,时而凝神聚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怒形于色,时而含唇微笑。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不能为了讨好学生的“故事欲”而滥讲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这样,一切尽在你巧妙安排之中,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的教育应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展现。”对此,我感触颇深,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比如在《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这一课时,有一个重点内容是由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通过大生产运动,渡过了这一难关。对于当年的大生产运动,同学们可能会认识不太深刻,于是我先给他们播放南泥湾的VCD片,让他们去感受当年的大生产场景,认识大生产所起到的重大的作用,然后,鼓励同学们上来演小品,再现当年大生产的场面。同学们踊跃参加,在《军民大生产》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演得惟妙惟肖,几个“老百姓”在纺线,几位“战士”在开荒种田,还有“放哨”的。一发现情况,战士们马上放下手里的活,拿起枪投入战斗。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个小品,获得了很大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自主性学习获得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三、构建平等、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往的历史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客体。现代的教学理念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环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然后积极地去参与,让他们感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所以我在每次上课前,精心设制一些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学生们去讨论。这样学生就在一个民主、愉快、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去学习,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主动地去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地参与,并自觉自愿地搜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各组出一个代表到讲台前去阐明小组的观点和认识,使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有了学习的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所找的资料、知识范围已大大超出了课本,并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不怕考试了,还乐于检测。 四、学会赏识、善用鼓励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赏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儿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和说法有些偏极,作为教师,我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因为这些问题和见解正是学生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首先找到可以给予肯定的地方,然后再对不妥的地方加以说明,告诉他们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勇于去标新去立异,要敢于班门弄斧,敢于异想天开。 五、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材的重点,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这一课时,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游击队之歌》的VCD片,随着音乐的响起,画面的播放,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那个充满了硝烟、充满了抗争的年代,同学们进入了角色,他们会想知道很多,这样,带着一个个的疑问带着好奇,开始了我们的学习。再如,当讲到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一目时,先让他们讲有关的故事,然后结合这些故事播放一些影片片段,加深印象。比如,《地道战》、《地雷战》等,当看到地雷把敌人炸上了天,孩子们自制的“巴巴雷”是那么的带劲时,同学们高兴得鼓起了掌,眼泪都笑出来了。试问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有谁还会呼呼大睡,坠入梦乡呢?有谁还会“走私”开小差呢?六、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客观需要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的内在驱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勇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对秦始皇这一举措持否定态度,认为“焚书”给我国文化造成巨大的损失,“坑儒”则禁锢了人的头脑,钳制了思想,开中国文化专制的先河,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但也有少数同学持不同意见,认为:这一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一是允许的,必要的。如果不这样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正如现的“法轮功”,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扼制这一股暗流,长此以往,必定国将不国。对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我非但不加以不定,反而予以鼓励,又如“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刘备求贤、爱才这个角度去认识。但也有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我及时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假如没有‘徐庶回马荐诸葛’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孔明岂不要高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许多的成才、发展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造成不能因等待而坐失良机,误了前程?”另外,还经常让学生准备课前演讲──点评历史,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按照要求去做,学生就会去主动搜寻,主动查阅资料。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得以满足,避免了“一言谈”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由此改变。比如在讲授《法国革命》这一课时,学生按要求做后,事先准备好的那位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拿破仑》。其中的一段话很出乎意料。“拿破仑固有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确让人钦佩,然而后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让人唾弃。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永远铭记,背叛人民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因此,跨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人。”同学们掌声响起,以回报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 再例如讲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事先让几位同学自行设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历史剧。周恩来、张学良、蒋介石及其夫人都让学生模拟,学生于是找资料,模拟语言、学谈话姿势,甚至坐下来看了一段《西安事变》电影。结果,当堂表演时,将历史人物的特定场合、语言语气都基本到位,学生们又一睹当年西安风云的精彩,同时将这段历史牢牢熟记于心。 生活中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发现、是制造。让我们去做快乐的制造者吧!制造更多的快乐给别人,给你的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你也因此会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