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股清新的春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语文教育的重要理念。研究性教学以“专题性研究”为内容和视野,以“探究”为策略,致力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及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内涵:——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研究者”的角色,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结合自身、自然、社会等的发展情境,充分利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主动积极、开放有效地学习、体验和探索新知识,并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新经验,获得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价值目标之一,是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向现代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转变的重要方式,也是以素质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创设了有效的发展平台。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并非塑造他们。”◇未来教育理论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大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要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激励学生探究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致力营造和建构由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发现、决策、完善和发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策略。”以上理念切合了现代教育思想,为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行动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建构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要理念是:1、教学目标要跳出为教语文而教语文、为考而教的怪圈。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多向能力,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投入到课堂内外的学习实践之中。2、教学内容要注重优化和整合。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内容,教学内容要面向生活、社会、实践,有利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建构梯次型综合性的研究内容。重视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3、重建独具探究意义的教学生存方式。教学方法要充分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能力,重视构建多面立体的、信息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和操作层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设计者,学习形式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变多向、动态、跨越式的研究性学习。4、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创造潜力。注重沟通对话与合作探究,重视师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同时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质疑求异心理价值取向及其鲜活的童心和创造性,充分关注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合作性、探究性和个性化,并为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内容)开展研究性活动提供恰到好处的空间和时间,以及必要的帮助与指导。5、重视教育(思维)品质的优化。着力培养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培育优良的人文情怀。以形成今后从事各类工作所必备的心理素养、做事及生存发展能力,为打造终身学习和创造性人生平台奠定基础。6、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和重建。传统的教学观以工具论置学生于知识学习的工具和知识传授的容器,教师的主体教学行为就是想方设法如何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这已大大地束缚了学生主体精神的解放与发展。而研究性教学以建构理念为出发点,以体验和探究为中心,注重由“知识的注入”到“知识的建构”的革命性转变。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根据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建构研究性教学总流程。其结构图式如下: ??以上流程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中师生的新型朋友式合作型互动关系。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和谐地展现。教师不再是“领导”、“权威”,而是一个教学的“参与者”,学生的”“合伙人”。学生不再是除“教师”、“教材”之外的“被动第三者”,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发现者”、“积极探索者”、“教师灵动的知音”。如此,师生都成了教学的开发者、建构者和享受主体。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更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人本追求。师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呈现与建构与情意关系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激活了学生兴趣,发展了学生思维,培育了学生的研究和创造意识,体现了学生自我经历、自我发现、自我求索、自我体验、自我反思的教学生存与意义建构过程。
研究性教学模式建构图式突出了自身的特色:1、发挥了主体地位,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成果的评价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教师起引导、诱导、激励作用。2、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广泛研讨,在互相帮助和竞争中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3、注重让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去亲身经历、体验、发现,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化,形成了探究能力,培养了敢于探究,善于研究、乐于合作的态度、习惯和人文精神。4、有利于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5、学习内容的综合化迎合了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的融合,从发展的视角,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支点,充分体现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重感悟的特点,有利于“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达成。6、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总流程是一个多维度、易于操作的、具有整合性的动态操作体系。这为开展开放性的“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多样性和发展平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又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对象的层次性、教学方法、手段的丰富性,因此,要建构相应的子模式,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只要以研究性为策略,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创新与探究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具有发展性、挑战性、主体性、开放性、创新性、发展性的研究型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如:课题研究型模式:定向→准备→探研→总结→评价→归纳;自主研究型模式:生疑→自学→发现→自评→反思→评价→反馈→内化;探究答辩型模式:指导→生疑→探索→讨论→答辩→评价→应用;调查研讨型研究模式:指导→调查(搜集)→分析(整理)→研讨→总结→拓展;科研模拟型研究模式:发现问题→筛选立项→收集整理→研究分析→综合结论→撰写论文
研究性教学实施条件:1、教师方面:教师是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幕后人”,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是一个具有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研究创造能力的“导演”。——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开放思想,开放课堂,对传统要善于扬弃、现代教育要善于领会,要开放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开教师自身的个性。切实走出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致力帮助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摆正自身位置,脱掉“权威的外衣”,扬弃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思维,构筑“良师+益友”的“统一战线”,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怎样学习,指引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和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内驱力,全面把握启发点,挖掘探究点,引导学生顺畅地越过思维障碍,切忌越代庖。——“声发于情,情能动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对流”感情,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谐振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情趣。——研究性教学与创造性教学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做科学的“技术处理“,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引进教育“活水”,善于与学生一起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创造性地进行操作与研究。——教师要多方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允许学生出错,支持学生说“不”,褒扬求异思维,倡导突破创新;鼓励学生发现并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展示自我个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创造“平台”,让他们多方面表现自我。2、学生方面: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质疑勤思考,积极求索,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的方法。应做到“四自”:——自主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学会在学习、生活、自然、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切实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到课堂内外,主动获取知识,并将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以最大限度地训练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自觉培养注意力,观察力等,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自我创造,教学中要大胆地动脑动手,敢于打破“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自觉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自我评价,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他人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以及自己学习的成功与否,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会用研究性的眼光看待问题。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教师示范。“教师示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新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崭新的学习领域。因此教师有必要开设示范课,消除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陌生感和神秘性,端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养成研究性学习习惯,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1、加强四个示范:⑴、目标设定示范,即如何通过阅读质疑,确定对象,选择研究问题(课题)。⑵、研究过程示范,即怎样去质疑、审问、深思、感悟、体验、求索、合作和求解等。⑶、研究方法示范,怎样针对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资料的搜集、资料的运用等。⑷、成果展示示范,如何恰到好处地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等。2、注意三个结合:⑴、教学的目标预设与学生的实际和“最近发展区”相结合,示范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状况和个性需求。⑵、示范与发展相结合,示范的目的是让学生发展,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自主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重视示范的研究思路和过程,而非现成结论。⑶、教师的导读导研性问题与学生的质疑自研性问题紧密结合,以形成有价值、有针对性、有示范性的研究课题(问题)。〖二〗、构建研究性序列化体系,实施研究性分层教学策略。马克思哲学认为,人类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表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的感性认识到高级的理性认识阶段的前进运动方向。可见,语文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构建序列化体系,实施分层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序列化:即由“自主性”→“专题性”→“综合性”的台阶式递进,并始终贯穿实践性和创造性,注重探索研究的过程化。(1)、自主性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行设计和组织,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和步调,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获得感性认识。(2)、专题性研究:学生在学会自主探究、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专题性研究教学、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发展迁移运用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获取、整理、利用和归纳信息,获得研究性成果,积累研究性学习经验,获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3)、综合性研究:开展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前两个层次的训练,获得了感性认识、直接体验和基本经验,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研究实践活动。◆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性教学必须充分关注不同层次水平的活动主体,应按客观标准实施分层教学,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和相应的分层研究问题(课题),试图实现“个别化”、“个性化”和“集体化”的互补融合,提高教学实效,走出传统教学的整齐划一、单调、沉闷、教条的程序化桎梏,让研究性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三〗、建构互动教学网络。现代教学论认为,“交流”与“互动”是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基本形式,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交流。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应遵循“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现代教学思想的要求。(1)、生生互动:创设机会让学生之间在教学中自由交换思想,指导他们在教学中广泛交流,互相启发,表达需要,分享经验与成果,在互动的氛围中学会交往与帮助,竞争和合作,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2)、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融为一体,要打破“师长”观念,教师要善于“换位”,与学生对流情感,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学网络。有经验的老师提倡“教是最好的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师生可以互位质疑、互位策划、互位讲授、互位总结、互位评价。切忌师生马不停蹄地互问互答。教师的真正“主导”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得到问题的结果,教师不能停留在表层的“师为主导、生为主体“上,要让学生成为研究性教学的真正主人。(3)、群体互动: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他人的影响有助于学习,合作者的相互影响会给学习者提供许多机会来构建新的知识,并使其努力扩展新知识。群体互动的策略有: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全班式的集体探讨;走出教室或学校采集访问等。群体互动有利于拓展学生参与面、探究面,其研究实践能力会获得深入发展。〖四〗、有的放矢选择研究性教学形式。(1)、个人探研: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个人选择研究性问题(课题),探索适合自己的研究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研究问题。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自我体验,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2)、分组探研:分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一个班几十个人,在兴趣、认知、价值、目标等方面既有趋同性,又有相异性,在教学中让学生本着“趋同性”组成不同小组进行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讨,形成研究意向然后模似“报告会”或“新闻发布会”等,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研究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活跃思维,互动合作,也有利于实现研究性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利于学生思维向纵横拓展。(3)、集体探研:这种研究性教学形式,是针对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领域),或需要集体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研究目标指向趋同,研究问题的适用范围一致,研究手段有一定的共融性。集体研究性教学,有利于调动全班成员的积极性、互动性;有利于教师精讲,全体同学生参与“集约化”的多练;有利于集中全体成员的共同优势,顺利突破目标,同时也有利于集体的指导、总结和反思,并综合个体的认识经验,实现由实践上升到理性化的高度。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原则:---问题性原则:师生要善于质疑,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深刻性、典型性、宽广性、系统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原则: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要全员、全程、全心参与研究活动,自主设计问题,主动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变成多向动态式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性原则:要重视研究性的全过程,结果不是目的,体验研究过程才是真谛,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及探究体验,养成习惯,形成经验。---实践性原则:实践是发展动力和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减少机械模仿,增加实践空间,在研究教学中,学生分工合作,动脑动手,乃至“全身”运动,独立思考,操作交流、发现创造,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开放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让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联姻”,结合研究内容适当、适时、适度地沟通、渗透学科知识与技能,引入时代“活水”。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问题,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等,以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原则:鼓励和支持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达成师生教学相长。---层次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要充分考虑参与对象的层次性,教师要针对个体差异,既能让后进生积极动脑,以能激励优生寻求更好的研究途径,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探索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能和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欲望和精神。---自能性原则: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从学会研究到会研究到乐于研究,以至学会迁移运用。---评价性原则:构建发展式的研究性评价体系,自评、互评、师评、小组评、全体评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要有利于激发保持学生的研究欲望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