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让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ID:513320

大小:8.9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让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当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很多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但是,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使语文课越上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大杂烩”。在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思考: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的教学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枯燥单调的照本宣科逐渐淡出语文课堂,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一些老师为了赶时髦,苦思苦想地在感官上追求活跃,绞尽脑汁地在过程中盲目展演,甚至使出了浑身解数,会唱歌的老师在课堂上引吭高歌;会跳舞的老师在学生中翩翩起舞,会画画的老师在台上挥毫泼墨。试问,这种“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解读文本吗?能震撼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心灵吗?试问,这种“失真”的语文课堂,“语文味”能有多浓?学生的收获能有多大?儿童应是本真的儿童,教师应是本色的教师。教师不是“做戏”,教学拒绝“作态”。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很清醒地知道: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它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在“实”字上做文章。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要知道: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追求的不是热闹而是实效。那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更具实用性?我认为应处理好以下这几个“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一、多一些朗读感悟,少一些合作讨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殊不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出现了少数学生发展较快,把大部分活动包干了。组织是他,发言是他,甚至记录也是他一个人包干了,其他学生往往一言不发,袖手旁观。诚然,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少数“好学生”参与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主要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或干脆不参与,自己干其他事。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如果我们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文中情感,明晓其中道理,积极有效地与文本对话,提高对话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现在有的老师在学生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之后,就开始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充分感悟,有些教师就要让学生作出选择、交流情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被教师的个人见解所左右,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文本的意义,于是只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或者学生沉默不语等现象都出现了,有的老师甚至会抱怨学生笨拙,责怪学生没有认真读课文,其实是老师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了!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熟读文本,才能悟出点文本的思想和内涵,才能进一步与教师和文本对话。浅尝辄止的阅读只能让学生徘徊于文本的边缘,无法真正地与文本对话。因此,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有一定的效果。二、多一些扎实的训练,少一些浮华的表演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你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例如我在讲《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三个人一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廉颇、蔺相如、仆人)来朗读对话部分,最后把书合上。而且在表演中老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示范,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角色说话的语气,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朗读,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很巧妙的融合在表演之中。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三、多一些文本对话,少一些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文”,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根本。我在教《詹天佑》一课时,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詹天佑出色完成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现在想为詹天佑立一个纪念碑,请你为其写一段碑文。”这道题目既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发他们对文章更为深刻的思考。语文课上得再开放、再热闹,如果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根,还能留下什么呢?我们切莫忘记一个“实”字,作为语文老师,难道不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钻研钻研文本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