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品德与生活课的攻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如何运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对农村小学的品德任科老师是一个大挑战,课程需要老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农村小学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深入开挖教材的价值,突显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创造合适的活动场境,开发使用各种课程资源,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受、体验、领悟。当今农村学校中老师都会自认为自己的教学条件差,开发资源会很困难。个人认为我们农村拥有自己特有的资源(田野、植物、动物等)。那么怎样利用我们农村固有特色,对农村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开展优质有效的教学课堂,下面就我个人教学中的几个肤浅攻略:
一、 结合教材,立足本地资源。
由于乡村学校的学生对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十分亲近,对一年四季的变化体会十分深入,具有乡土气息的事物直接进入他们的生活圈。因此老师首先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理念,仍要依托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细致解读,同时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爱好等合理地使用,做到主动借助教科书开发活动资源、设计主题活动。其次,适当地拓展、调整个别教学内容。如对《秋天的收获》一课,以前有种植水稻,现在当地已经难以找到水稻的踪影,我们怎样去上这一课呢?真是一个大难题。 如果让学生按照《秋天的收获》上的教学插图是拨花生、摘苹果、割麦子、摘棉花四幅秋天收获的画面来上课,是没法实施这些在当地没有的,所以老师就要结合当地有种甘蔗、地瓜、粉葛、香蕉等植物,把农村田间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开展“挖地瓜”“砍甘蔗”“除除草”的活动引入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利用假日在田间劳作时亲眼看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背影,加上自己亲身参与劳动,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说出自己体验与内心的感受,个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不会出现空口讲白话的课堂,同样达到教材的教学目的。
二、 改变教学观念 。
本地因教学调研和质量奖励方案的误导,老师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的教学上,对于其他课程不检查就放到一边,教育领导只看我们的教学成绩,而不看学生品行教育好与坏。老师们也往往认为这些文化课可以立竿见影,而品德课是长远的,对自己无用的、没有成效教学活动。学校在进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活动时,不注重学生平时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只看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分数。学生的品德及日常行为一般也一样被评上先进。上级领导说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的好与差,也看他所教科目期末考试成绩高低,评价老师的师德师风是一个摆设而已。所以教育品德只停留在口头上,落不到实处。
三、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互联系。
我们学校处于偏僻,规模小,受到经济、当地风俗等因素的影响,
家长总是误认为学校是学生思想和道德的重要教育主渠道,老师是教育的主导者,而他们自己置身之外,老师的责任是多么重呀!我想:要有高质量的品德课是任重而道远。目前应试教育非常厉害,学校受升学指标影响,大部分学校口头上承认品德课的重要,实际工作中却把其忽略。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突出下,看到孩子考到了好成绩,顾不上他思想行为是怎么了,一样奖励和夸奖孩子。由于考试压力,老师对品德课教学不做研究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家长和老师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成绩提高的点子上,忽视品德教学,因此,品德课程地位不重要,而品德的目标不会实现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提升。
四、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除了品德课内教学,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农村特有的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知,便于知行结合一致,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的提高。现在农村要到田里劳作是不存在,学生参与机会更加渺小,我校就为学生参与劳动体现,创建一个劳动基地,为此我校也招来一个笑话风波——网络传我校体罚学生劳动改造。我认为学生通过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辛劳,脑袋里就会浮现父辈们劳动的情景,激发他们对劳动理解与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会珍惜一切;这样有目的劳动是使学生懂得怎样体会大人们的工作艰辛,不会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另外劳动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