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孩子真的理解吗?情景再现: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妈妈,她的宝宝叫娃娃,当时是两岁8个月。当时娃娃的妈妈正碰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娃娃虽然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但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她用过的东西、玩过的玩具,不喜欢收拾。比如午睡起床,妈妈和娃娃说:娃娃做个乖宝宝,把自己的小被子叠起来好不好?娃娃通常都会随意地摇摇头,不理妈妈。再比如玩玩具的时候,如果妈妈说:娃娃,我们要吃饭了,你把玩具都收回到玩具箱好不好?娃娃还是会摇摇头,跑来跑去的不理妈妈。 其实娃娃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时,忽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娃娃妈妈忽视了孩子的语言和大人的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上完全不同,这导致两者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举例来说,小孩子经常会说一些“童言童语”,有些让大人开怀大笑,有些让大人摸不到头脑:宝宝在说什么啊?这个时候,大人往往只会关注到孩子可爱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不理解的这件事。因为,家长并不认为孩子的几句童言稚语是一定要听懂的。那么,我们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孩子的想法也一样。家长的很多语言,尽管自己说得很流畅,但是孩子并不一定理解。这是很多家长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比如,家长和孩子说:你去将玩具“收拾”好;你去把被子“叠”起来。家长认为自己表达得非常清楚、流畅,但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孩子在想:收拾?叠?这是什么意思呢?妈妈的样子很凶,我不喜欢妈妈的样子,我还是去玩别的东西吧。于是,孩子跑开了,不理家长了。 因此,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要用能让孩子理解的语言来和孩子沟通、对话。比如,让孩子收拾玩具时,可以说:“来,娃娃,我们一起帮助小积木回到自己的小房子吧,积木宝宝们该睡觉了。”这样说,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并且乐于去做这件事了。此外,娃娃妈妈还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这也是导致她不能和娃娃很好沟通的重要原因。首先,娃娃妈妈忽视了娃娃成长的阶段特点。家长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的第一叛逆期,就是3~5岁的时候,我们称为“宝宝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一些夸张的动作,比如大叫、大幅度跑跳、突然去做一些声音很大的事情,口头语是“我来、我不、我要”这些词汇正是自我迅速发展的标志。像娃娃小朋友,其实已经开始有了“宝宝叛逆期”的一些表现了。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一种尊重需求。这个时期的孩子和任何时期的孩子一样,都需要理解和尊重,父母千万别以为孩子小就没有心理需要,或者是他们小就可以忽略这种正当的心理需要。只要是人,就有希望得到爱、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孩子太小,并不知道如何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于是,他们开始排斥命令、指挥的感觉。所以有时侯家长会觉得孩子在故意对抗,甚至是故意激怒成人,要知道,他们正是用这种对抗来满足自己潜意识的需要,因为对抗能让孩子觉得心理上舒服一些,他们的小宇宙也会因为感到不自由引起不适,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向成人的世界发出“我要自由,我要平等地被对待”的呐喊! 这个让父母头疼的小小叛逆期,其实只要用对方法,也是很容易平稳度过的。对“宝宝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在和他交流时,尽量用“我”开头的句子,而减少使用“你”开头的句子。同样是3岁左右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每位宝宝叛逆期也各不相同。虽然理论上来讲,宝宝叛逆期是在3~5岁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些孩子会早熟,有些孩子会晚熟。所以,对于同样是3岁左右的孩子,同样的办法,就可能对这个孩子有用,对另一个孩子没有用。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不仅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心理成熟度,这样亲子间才能有良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