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赏析交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农村学生阅读条件差,家庭也没有订阅杂志的习惯,孩子未养成自主的课外阅读习惯,阅读理解题和写作就成为农村初中学生的一大难点。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赏析交流来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课外阅读 赏析交流 拓展阅读 习惯养成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时代在变,原先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了。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也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文考试中,四种题型,最难的是什么?阅读理解和写作。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已经占到60%-70%的分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阅读题也是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失分较多的一块。甚至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解题成功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阅读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因此,让农村初中学生也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尤为重要。而就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情况来看,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两大难点急需解决:首先,农村学生家庭没有订阅杂志报刊的习惯,农村学生阅读的条件较差,导致学生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阅读量达不到,阅读理解和写作自然也发展慢;第二,农村学生90%甚至更多是留守儿童,家庭学习基本缺失,孩子周末几乎不学习,看整天电视或上网,周日返校后才匆忙补作业,周末学习等于中断。小部分周末学习的学生也没有人辅导,加之隔代教育几乎管不住孩子,教育难度很大。鉴于此,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促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1、利用课堂教学巧设“拓展阅读”,促使学生被动形成课外阅读习惯。在课堂教学的后面环节,设计“拓展阅读”,如同题文章或这个作者的其它作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不得不用了解课本之外的阅读内容;或在教学完成后的作业设计上布置本课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题作品让他们去读,以任务来驱动他们被动的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2、充分利用教学中的赏析交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较重视,那就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教学,选择特殊的课文,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如《香菱学诗》、《音乐之声》等课文就可以上成欣赏交流课,《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可以对比阅读,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产生了,何愁他们课外不读书呢?总之,从被动、主动两方面配合起来,促使他们慢慢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阅读量上去了,我相信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会相应提升。在教学中怎样来实施才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呢?1、情境创设法语言学习离不开学习的语境,通过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快融入特定情境,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只有课文理解了,学生在师生赏析交流中才能有话可谈,才能在师生交流中得到更大收获。2、朗读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应贯穿教学始终,一文多读(朗读、默读、速读、跳读、比较阅读、品读等),在读中思,从读中悟。3、任务驱动法明确、具体可行的任务,可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盲目,更有效,可以让赏析交流内容更精彩,过程更流畅。4、赏析交流法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生动的语言,通过师生思想的碰撞,在领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不仅提高了审美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写作能力也可相应提升。5、情感体验法阅读获得的间接经验,再经过情感体验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通过合作交流、小练笔等形式分享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育人和人文教育特点就得到了充分体现。现以《孔乙己》和《香菱学诗》教学后学生部分作品为例来具体说明:在以赏析人物形象的交流为主的教学完成后,设计“交流拓展,对比阅读”这一环节:“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由于课堂上对鲁迅笔下这个让人又哀又怒的精彩人物形象的赏析交流,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趁热打铁设计这一环节,然后把学生放进阅览室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