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的反思
2015年3月11日星期四,天气小雨,空气中充满着凉意。气温5—8℃,空气质量为良。今天上午我们国培班的学员代表在重庆二十九中进行了赛课。
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该课的2011年新课标要求为: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康宇老师较好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师生的互动性也还可以。康老师大致上课的步骤为:先用一段视频中的提问引入课题:“它是谁?它的主人是谁?它有怎样的经历?”新课中大约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阅读教材,回答3个小问:什么是青铜?什么是青铜时代?青铜时代主要指哪一个时期?第二阶段是进入探寻第一站----设计青铜的探寻方向。“它是谁?它的主人是谁?它有怎样的经历?”用三个问题:它是怎样发现的?它有什么特征?它是怎么制造的?根据然后康老师引导学生开始探寻之旅。再用材料来解决司母戊鼎的特征(纹饰、铭文、规模、权力等)。最后是我来设计:如果今天我们要制作一尊青铜器,你会怎样去设计它的形状等。第三阶段是探寻的第二站:如何走进青铜文明?引导学生从数量、种类、外形、纹饰和艺术等角度欣赏,做了一个电子相册播放。课堂小结部分就是你用什么词来概括青铜文明?并谈谈你的感悟。最后老师总结青铜文明的成就感言而结束。
通过这堂课,我有两点体会:一是xx老师本来是想通过讲解司母戊鼎这个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后,再引入到青铜的种类和欣赏方面。但实际上的效果并不好,并在此子目花了25分钟左右,后面15分钟感觉就有点仓促。而且本课的三个子目共生才能体现青铜器杰出的成就:司母戊鼎主要体现在雄伟规模上;四羊方尊主要体现在造型的精美上;三星堆的青铜主要体现在神秘感上。本课学生也是比较模糊是了解了司母戊鼎,对后面两个可能就没有认知了哟。相比前面复旦中学的曾焰上过这堂课,从课堂的感觉来说,曾老师的条理、线索和课堂的效果来看,我认为更清晰一些。二是对课堂学生生成问题的处理方面。这一堂课的亮点是那个很会发现问题的、喜欢历史学科的小个子男生。他积极举手提出的几个问题,制造鼎的液体问题?青铜器洗手会越写越脏的问题?青铜树的颜色问题等?康宇老师可能要完成自己的教学预想,没有及时解决。有时我们会想,这样的课想要学生来为自己撑起,但他提的问题又不是自己预设的问题时?我们老师应当怎样办?
首都师大的叶小兵教授曾经就学生的生成问题写过一篇教学随笔四----学生的提问现摘录于此: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要高兴?因为教师的教学有了反映,有了效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他们有学好的期许,他们想 从老师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表现出了探究的愿望,他们还想在教学中展示出自我,这些不正是教师最希望看到的吗?所以,教师应该非常积极地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现在我们提倡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然而,互动是有真与假、表面与实质上的区别的。真正的、实质上的互动,是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思想上、认识上、智慧上的交流与促进。从教师的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方法,教师只有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满足学生,才能使学生真的动起来;从学生的角度上讲,只有民主、宽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生动、有趣、好奇、有用的学习内容,他们才能真的动起来。在这当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动起来、动下去,而且是思维上的动,认识上的动,即实质上的动。
当然,对于教学课堂上的生成问题,作为教师都应认真地对待和积极地回应,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所要求的。怎样合理地处理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我认为一方面是需要老师的博学;另一方面更需要老师的智慧等。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处,尚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