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现在的大部分孩子,自幼娇生惯养,比较自私,不懂得关爱别人。这正好是一篇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如何借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唤醒孩子们的爱心,促使孩子们都来为别人、为社会献爱心呢?于是,在教学中,我先从《触摸春天》的盲姑娘安静导入:“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接着以文章前的自学提示为主导,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首先找到了文中描写琳达的句子,14岁的琳达和当年14岁的妈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学生对母亲、外公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带着这种感情去读文中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比较透彻,而且能回答积极主动。看来,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学生,他们反而能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的是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永生的不光是他们的眼睛,还有他们的精神。孩子们理解多到位啊!学习了课文后,我想引起孩子们的情感火花。于是,我抛出一问: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于“器官捐献”有什么看法呢?孩子们热情洋溢,都表示非常支持器官捐献,更会动员家人一起参与。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暖暖的——孩子们的内心受触动了,他们明白了当我们拥有健康的眼睛时,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那些因为眼疾而失去光明的人们,又是多么的不幸,多么的无助。因此,他们也能体会到:如果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他健康的眼睛再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所以,他们也才会在没有与父母讨论商量的情况下支持器官捐献的。器官捐献,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孩子们的心却因今天的这一节课而种下了“捐献”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