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地理之美 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人们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不善于发掘地理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地理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美,鉴赏地理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地理没意思而不学。本文意在探讨如何把握地理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一、地理美的具体表现首先,什么是地理美呢?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地理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概念理论、结构系统、环境景观、思维方式等之中的直观、生动、奇异、和谐等形式。地理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直观性直观性是美的特征,也是地理美的基本内容。地理美的直观性具有鲜明、逼真、生动活泼的特点,还具有地理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例如,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景观图,如图片、幻灯等都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真实感,它们不仅能把描述对象的形状很好地表达出来,而且也能把描述对象的色彩表达出来,同时它们又表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而反映出区域差异。(二)奇异性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足可称为“天地异变”的各种奇景,诸如新生的火山忽然从地底喷出熔岩来,或者某个小岛转瞬就被海涛淹没等等,这一切都有一种独特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美;再如地球在它猛烈的变迁律动中,使大陆上隆起新的山脉和高原,同时日夜不止的川涧与气流,又把陆地不断冲刷回海洋去。在水和气流这一剥扫大陆的过程中,种种侵蚀力常常会不自觉地铸水熔山,把陆地雕镂成千奇百怪的形状──有时人们会觉得它们很美,而且会惊叹它们巧妙得俨如出自神工鬼斧。诸如此类,好似天工巧设,出神入化,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三)和谐性地球表面的四大圈层以及人类的许多造物形态,都蕴藏有丰富的和谐美。例如,大气圈既摸不着又看不见,但它却正是把地球严密包裹起来的一具防护罩。它挡往了太阳发射的各种致命辐射线及大部分自太空轰击而下的宇宙射线,它可在流星到达地面之前把它烧毁,它隔开了太空的严寒,积蓄着太阳射来的热量,使地球得以保持温暖。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这种地理美的和谐性反映了地理结构系统的协调完备。(四)整体性整体性是地理的独特之美。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综合的地理环境。如果大气中没有氧气,地球上的生物几乎就会立即死亡,可是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水汽,而不是氮和氧,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如果没有水循环和雨的冲蚀以及岩石的风化,便不会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但生物在陆地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如果没有二氧化碳,植物便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正是一切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链中的基本环节,但二氧化碳也是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地理系统中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处处可见,其思维的方式方法引人深思。二、展示地理美激发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地理,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地理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①通过形象的直观教具、丰富的教学地图、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等形式,使死板的知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②结合教材内容,联系乡土实际、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国内外时事,向学生介绍地理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政治外交、旅游观光等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③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地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一些中外地理学家探索地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④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比较强的地理问题;⑤因地制宜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自编地理报,开展地理观察活动和地理参观活动等等。三、把握形象美,培养形象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想法,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模型、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联想生动的语言表达,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以初中学生的视角来分析,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月亮周期”的教学中,可以用3个比例合适的球体来模拟月亮、地球、太阳之间位子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模拟过程中,可以请同学积极踊跃地参加进来。诸如此类的例子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象的地理思维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发掘地理美,寻找学习规律建立知识网络地理中的审美教育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青少年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很容易感受和意识到地理美,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总结规律,串联知识,使枯燥的知识以整体美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城市演变规律、地质演变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寻找规律,对地理事物进行逻辑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五、创造地理之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地理广泛的、综合的、奇异的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教师要善于把握地理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地理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地理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地理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节的教学中,请学生讨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春秋分日与冬夏至日的昼夜长短的状况图而得出:春秋分日昼夜平分,北半球夏至日昼长夜短,而冬至日昼短夜长的正确结论,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整体特征,发掘图中隐藏的条件,寻求其他时间地球昼夜长短的状况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地理美的诱发力唤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有的同学找到了全球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的规律及纬度分布规律。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地理的奇异之美,陶醉在创造地理美的愉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