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滋长智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在购书中心看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名的下面有一行字“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这行字引起我的注意:以往看的教育书籍大多长篇大论,理论较多,这本书的100个案例让我深感兴趣,再翻看书中的内容,书中的案例是这么的似曾相似,原来是自己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案例,是自己一直以来没办法解决的烦恼和困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启发我的教学智慧,帮助我摆脱烦恼,解决困惑。
回到家就翻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狼吞虎咽一番,书中的每个案例都让我兴趣十足,看完每一个案例我都会去思考:这位老师做的真好、这位老师真有爱心、这位老师让人敬佩、这位老师的解决方法不是很合适……然后再看王晓春老师的点评,文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除了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喜悦。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坚信自己在之后的教育路程中会更加成熟、更有智慧!
启发一: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
在《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心灵感化心灵》这个案例中,misspuck老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她班上有以学生宇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只爱足球。为了让宇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misspuck老师花了很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在misspuck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下,宇终于也向老师敞开了心扉,把misspuck老师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有什么问题都会和misspuck老师沟通,行为习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宇始终不爱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看完这个案例,我能感受到misspuck老师的一片爱心,让人感动、让人敬佩。可是为什么宇的成绩始终没有起色呢?
王晓春老师是这样分析的:misspuck老师的一片爱心是让人感动的,而智慧就不明显了。宇是个“调皮蛋”不爱学习只爱足球。于是misspuck老师看到这些现象给自己明确的任务是:“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就能学好”。王晓春老师认为大多数学生是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的,可是为什么会提不起劲学习呢?那是因为认识到一件事情的重要,并不能保证人做这件事情有劲头,更不能保证做的好。当你面对一个困难,发现自己总是不能克服,感觉自己找不到出路,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别人还向你强调此事的重要性,只能让你对这件事更反感、更沮丧。所以,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说教。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具体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的,但他们不仅需要爱,也需要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智慧,即使不比爱心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启发二: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
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正是因为有了肖老师对学生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学生才拥有健康成长的土壤,老师的教育智慧也得以滋长。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念,善于思考与研究,用智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往往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启发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爬树风波》这个案例中,讲述一个低年级的小男孩总是喜欢爬树,教育几次,班会课上也规定不可以爬树,要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可是面对学生的一次又一次告状,让黄玫瑰老师头疼不已,火冒三丈。可是黄玫瑰老师还是压住火气、注意观察这个学生的特点,最后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问题。
王晓春老师对案例《爬树风波》作了题为“面对问题,要探究”的 点评。评析中他谈到,面对“爬树风波”,黄玫瑰老师开始虽“不满”,但他很快的压住自己的不满,而且成功地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去寻问孩子为什么爬树,之后教育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样的教育是源于“面对问题要探究”“能多角度看世界”,是智慧的。
在这个案例中,我不仅感受到“化敌为友”的曼妙,还收获着“面对问题要探究”所带给的启迪,甚至我能从中读懂的黄玫瑰老师个人的魅力:
黄玫瑰老师是视“敌”为“友”的。在他的心中,成长着许多的“小人”,他理解、宽容这些“小人”难免因为简单而淳朴的想法而忘记纪律,违反纪律,于是他的教育就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想办法让这些“小人”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
黄玫瑰老师是善于 “化敌为友”的。他善于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教育信念和认知观念使之科学,用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面对问题、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甚至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立足点多元化”解决问题,把麻烦酿成快乐。
黄玫瑰老师是热爱教育事业、善待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他深知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他深知教育行为不健康的老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萎缩产生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因此,他的教育行为充满冷静、尊重、平等,意味深长。
相反,一些老师面对“爬树风波”,心里想的就是“违反纪律”“和老师作对”,不知觉中就把矛头指向自己,结果让学生来一番“承认错误”“制造了敌人”。此番教育直叫人“触目惊心”,正所谓“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就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我敢断言,这样的教师心理是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的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了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智慧就会因为教师心理不健康而消失殆尽。
一百个教育案例:它生动、具体、真实、浅显易懂、引人思考。走出《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不再茫然,我高声对自己说,在阅读中我滋长了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从关注教育现象中来;
从冷静思考中来;
从潜心体会中来;
从积极地反思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