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培训教研体会
张老师讲《少年闰土》从内容的理解过渡到表达方式的运用;刘老师讲《地震中的父与子》由表达方式入手,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内容,透彻理解并体会文中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教学思路,却是同样的精彩。这种精彩来源于两位老师对于关键性动词的处理上。《少年闰土》一课中,张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概括出文中围绕作者和闰土的四件事,之后与同学们一起重点交流体会“雪地捕鸟”一事。在“雪地捕鸟”一事中,张老师抓住了闰土捕鸟的一系列动作:扫、支、撒、缚、拉、罩,来理解体会闰土的品质。她不是干巴巴地仅就这些动词去生硬地理解文意,而是通过这些连续动词词序是否可换,如何理解“拉”(拉快拉慢不可以,拉清拉重也不能捕到鸟,须拉得恰到好处)引导学生总结出闰土的品质:勤劳而又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是个捕鸟高手。进而引导出闰土当时讲述捕鸟之事的自豪之情,并及时给予学生具体详细的朗读指导。同学们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动词所塑造的捕鸟高手,勤劳能干的闰土。《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更是成为了充满深情,让人动情的一课。刘老师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重点通过交流体会文中父亲的动作描写来理解文中深切浓厚的父爱。他抓住了动作描写中的关键词:冲、跪、站、挖、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亲寻找救援孩子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更加精妙之处在于,刘老师不仅带领学生们理解了单个动词所反映的父亲当时的心情,更是将动词串联,透过动作的变化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通过父亲急切(冲)寻找孩子的心情到找不到孩子的绝望(跪),再到坚定(站)信念继续寻找孩子,坚持(挖)不懈救援孩子,最后满含喜悦(抱)拥抱在一起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们对于父爱的理解便有了实实在在的根据,理解起来自然毫不费力。 对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来讲,阅读理解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孩子们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那怎么样让孩子能够理解文意,体会感情?这也是我教学上的一大困惑。尤其是有些篇章中的感情色彩看上去简单明了,孩子们体会起来却是模模糊糊,抓不到重点。这里关键词就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了。听完两位老师的课,我豁然开朗。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可以抓住关键性动词或者关键性形容词等,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联系配合,寻找一个突破口,渐次化解文中的思想感情,以期使学生顺畅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愚人浅见,还需在实际教学中继续实践,继续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