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为“教育质量”再思考
“教育质量”这一语词,在古往今来的教育里,抑或在当下时代的教育里,都是极为敏感和极为时髦的东西。
其缘由是:无论教育内外的公共话题,还是关于教育的私下言说,
评价一个教育集体或一个学生的优劣,基本上都是浓缩于考分高低之上的。即学生考分高则教育质量就优,学生考分低,则教育质量就劣。而当这样的观念风靡上下,浸入人心之时,“教育质量”就几乎与学生的考分合二为一了,且一直作为一把无形的尺子而倡行于教育内外,大行其道,成为天下共识。
特别是自上个世纪末恢复高考以来,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大旗下,狠抓学生的考分,比拼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比率之风,更是愈刮愈烈。即便是本世纪之初介入了新一轮的课改,介入了全面提升教育素养的新阐释,但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固态。虽然表面上有些许的动作,可骨子里并未有多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农村学校里,那种“题海战术”以训练学生考试能力为主线的教育仍在继续;那种以考分评价老师与学生的制度也一直主导着学校教育。
让学生学业优秀,甚至出类拔萃,这当然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益人益己的好事,“学而优则仕”嘛。再说,教育的职能里本就有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职。因此,让学生通过教育获取一定的知识,并凭借“文凭”谋事,这也是求职的一种途径。从另一个层面看,知识的习得,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之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便是明证。故通过学校教育习得一定的知识,甚至让学生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对待学业是无可厚非的。
但若当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产生偏解,甚至是误解之时,则教育的行为必定滑向畸形。实际上,“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并不单单局限于学生的考分,它应包含学生心身的全面提升。具体些说,是人格人品的滋养,思维方式的拓展,情感的增进,价值观的更新,学识水平的提升等等。新课改里提出的“素养”一词恰中此道的肯綮。
而对于教育质量的这般理解和实施,却需要一个进程。在当下诸多以训练学生考试能力求生存的教育里,是极难转型的。也许要待几十年或百年之后,当我们的民族尝够了自己的教育苦果,幡然清醒之际,才会真正出现教育的新姿态。所谓积重难返嘛。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种提升教育质量的观念实施,还关涉到教育体制和具体操行的方略,背负着考分镣铐的教育执行者,是难以自拔的。
所以,作为正尝试这种观念的当下教育者,付诸是艰辛的,其路径也是曲折而漫长的。毕竟如孔子那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只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