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的有效性探究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市推行了“学讲计划”,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得到了不少教师的认可,在中小学课堂中被广泛采用。但也有一些教师、学生对此出现了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在教学方式的突然转变下,反应较明显。经过今年高三复习中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我认为认真积极地用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一.互助合作中增强了责任意识
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非洲有句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很难想像现代社会中,没有协作单凭个人力量能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获的也不仅仅是机械的知识,还有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正能量又将促进学生的学习。
高三进入专题复习后,我把字音、字形、成语、名句默写等这些基础的知识放给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自主背诵,小组成员间互相提背、提默,小组间互相出题考查。这样通过学生自查、组内互查和组际纠查的形式,让枯燥的基础知识变得有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对同伴学习状态的关注感,增强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
上周的一堂课,如今我仍对它记忆犹新。近几次各地三检卷中的文言文训练中多次出现对传主人物性格品质的概括,有的要求用四字短语。于是我让学生结合以前做过的不同类型的传主,总结出为官、为政、为人、学识等方面的四字短语,并让两个小组整理上黑板。两个小组代表在上面板书时,其他组员有不断在下面喊着补充的,也有的干脆跑上去写黑板上。“小组的荣光亦是我的荣光”,此刻,他们已把集体的成功与个人的成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
二.探讨交流中构建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客观地接受外部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以及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
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为了使建构意义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以散文专题复习为例,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复习后,我发现散文中经常会考查到的一类题型,且提问方式极其一致,“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整理近阶段试题中的此类题型,参考答案要点总结其答题规律,写到课堂本上。第二天课前,我了解学情时发现,不同程度的学生总结的规律也有所不同:有漏点不全面的、有分类不合理的、有顺序颠倒的。于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我安排了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要点、分类、顺序进行深入交流以达到成果最优化。最后请小组汇报成果时,大家形成了此类题型的较完整的答题技巧:选典(代表性);视、听、嗅、触、心理感受;高低、远近、俯仰;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反复、对偶;句式齐整(整散结合、多用几字短语);语言表达富有韵味(富有表现力)。掌握了这些技巧,学生以后再碰到此类题型就较容易解答,更容易踩准得分点。这些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的构建、汇聚便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体系,我想长期坚持的话必有收益。
三.质疑问难中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素养,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发育、人生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以前教学方式中的“填鸭式”“一言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课堂上没有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没有精彩的争论和辨析。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需要一个辩论或讨论的过程。由于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之间在认知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增强思辨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以一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为例。
【题目回放】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这则材料的理解,大部分学生的立意是“要坚持已见”“勿盲从”“做事要有明确坚定的目标”,但有两个小组在交流探讨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小组内引起了争议。一个学生从卖鸡蛋做广告宣传一事入手,认为小贩此举纯属多余,如果不写一个字,照样能卖鸡蛋,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君子不言而喻”。另一组学生提出,路人的建议中有的提的挺在理的,有些多余的字确实可以删去,就此立意为“删繁就简”,况且材料本身对小贩和路人都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这两个问题一抛出,全班又再次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两个立意切题有新意。
对小组成员间的这种认识理解上的冲突或是一些怪异的想法,我们不要害怕、不要逃避,它恰恰能实现思维的共振,产生思想的火花,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努力改进,以确保这种学习方式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如分组如何做到最优化,如何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教师如何做好先学指导工作等等。相信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定能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