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多边形的内角和》课后反思
这一次活动,我们工作室来到了xx小学,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一个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新建的教学楼气派的矗立着,远离闹市区,安静清幽的教学环境也预示着我们这次活动的圆满展开。
上午我们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是纯属巧合,但是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形式。xx小学的周赟老师在这节课中还原了90年代经典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把全班学生分成A组B组,A组学生与老师一起学,B组学生自主学习,以动——静相结合的模式展开了教学,真切的让我感受到在那个时候教学改革的方向,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求,进行差异教学。第二节是实验小学赵丽老师执教的,在这节课中她采用了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种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分组方式,更有利于分层教学,推进学生个体间的有效合作和友好互助,形成学习共同体。两节课风格虽不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午的两节课在我们意犹未尽时结束了,紧接着下午我们又有幸聆听了专家的指导。江苏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蔡守龙教授在听了两节课后,联系我们的研究主题,提出了三个问题:1、课堂上为什么分成A组和B组,分组的依据到底是什么?2、在第二节课中,如何体现差异教学?3、怎样处理好学习共同体和差异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工作室成员及在场的所有老师进行了随机分组讨论,大家讨论的很热烈,随后各小组也一一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在聆听了大家的想法后,我也对“差异教学”、“学习共同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论是分小组合作学习还是把全班学生分为A组B组,这都是差异教学中的一类方式,目的是为了激发全体学习者的共同愿景。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我们的课堂既要有正确的思想,又要有错误的思想,即使有差异,我们也要把他们组在一起,创设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让每个人都有事情做,而每个人做的事情有都可以互补,就像语言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作为小组发言代表,自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作为管理者,思维滞后的学生可以呈现错误的资源,对其他同学起到警示作用等等,让不同的资源都可以发挥它的价值。
在大家热烈的思考交流中,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了,虽然最后我们的思考也未能很好的解释这三个问题,甚至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但是就像蔡教授所说的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困难,也更有价值。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带着问题边走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