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且不乏生动,它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点是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篇老课文,怎样将老课文讲出新意来,这一直是我在课前苦苦思索的。在参考了众多教案之后,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这样既学习了课文又感悟了文意。同时,我还试着准备将探究式学习引入到本课中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并且在课前我还收集了许多有关赵州桥的资料,传说等,精心制作了课件,认真备好课,设计了许多有新意的环节。我坚信我这节课一定会取得成功。怀着这样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我走进了课堂。
然而,事与愿违,这节课我失败了。在听取了王校与张老师的意见后,我深刻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这节课。课堂设计要环环紧扣,重点不是去想新意,不是把所有的地方都涉及到,要有取舍,是把握课文的重点,再进行拓展,这样时间就够用了。课堂教学用语要规范,不能啰嗦,要充满语文的美。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即读。语文的根本在于阅读。读是一节课的根本,一节课的关键。只有多读才能有收获。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而我恰恰欠缺了这一点。回顾整节课,读的环节少之又少。正因为读的少,所以本该成为本课设计几处亮点的地方却成了败兴之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而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图,孩子们兴趣盎然的画了起来。可这画缺少对文本的阅读和基本图形的理解为基础,结果多数孩子们都没有画对,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理解课文,当时我很着急,又对拱形进行了讲解,最后草草收场,试想如果当时我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这一环节放到课文学习之后结果就截然相反了。再有,我缺乏对本班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的了解,如:为锻炼学生思维,我让学生自己想像栏杆上的图案,但是由于缺少对龙的形象认识和学生语言的贫乏,没有说出来,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好,早已准备好的视频资料也没有放,没能使学生感悟到栏杆图案的精美。而同样此时,缺少让学生试着美读的环节,《赵州桥》一课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阅读,离不开对学生提前的掌握了解。只有把这几个方面把握好,语文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提前设计的成功的地方应用于实践中却没有预想的好,有的因为时间原因也没有体现,在本课之后,又总结经验,进行了再次讲解,学生兴趣很浓,如:关于赵州桥的基本资料,我用“国家档案”的形式出现,别致新颖,学生喜闻乐见,于是他们自觉读书,主动填写“国家档案”的项目,理解了构造特点。抓住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通过朗读表达情感。例如我告诉他们一个数字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结合收集的资料:比欧洲同类的设计早七百年,并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风雨和使用的考验,至今仍然雄姿不减当年,体会它的坚固,感受它的“世界闻名”。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并指导把该段读好,把桥上的龙读“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我让学生齐读从电脑中搜寻到的,最让我们自豪的评价赵州桥的语句:“天下第一桥”,“世界奇观”,“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更是让学生对中国拥有这座神桥自豪不以,为自己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此时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做到了从读中感悟。另外还用中午的时间观看了赵州桥传说的动画,学唱了赵州桥的歌曲,同学们对赵州桥更加喜爱了。
虽然这次公开课不令人满意,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展示,我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课堂教学是教师展示工作积累的舞台,我不会气馁,我将以更饱满的精神,努力地去注重日常的积累反思,向优秀教师学习,相信一定会使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