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培养教学论文
摘要:中学化学课程不仅是基础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拓展学生个性思维、科学观念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面向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即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本文简要分析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构成、形成过程及其培养方法。关键词: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形成过程;培养方法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教学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职业化学家或化学工作者,而是要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服务。正确认识这一点,以化学学科自身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热爱化学,对于化学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让学生掌握具体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起化学基本观念。一、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构成所谓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在诸多文章中,不乏有作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化学的基本观念,但笔者以为,其本质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可以将中学化学的基本观念概括“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运动观”、“分类观”、“结构观”和“科学价值观”等七个方面。二、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也不可能通过大量记忆化学知识自发形成,它需要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概括、提炼而形成。1.分层依据课程标准,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化学的社会观、化学的价值观等是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到了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形成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反应的快慢与限度等基本观念。由于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同一基本观念在不同的阶段的内涵的丰富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微粒观”主要内容包括“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初中阶段一般重点培养学生的前四点,而进入高中阶段后,即物质的微粒作用观成为学生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之一。而且更高层次的观念是以低层次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例如,学生要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必须首先理解物质的微粒作用观等等。2.反思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教师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成果,反思的对象不同,形成的基本观念的种类就不同。一种较为完善的基本观念需要经过基础知识→ 核心概念→基本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基本观念→……几个反复过程方能形成,而且基本观念一旦形成后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概括一种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化学基础知识进行概括、整合、总结反思,首先形成较上位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对同类核心概念的进一步概括、整合、反思才形成更上位的基本观念。例如,微粒观的形成就是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有关物质微粒类的基础知识后,通过比较 归纳、整合等的反思性学习活动,形成相应的核心概念,然后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性反思,从而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一种有关微粒间作用的总观性认识:“(1)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2)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3)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4)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概括性的认识经过应用于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完善、 修正后,才最终形成微粒观。4.升华中学化学基本观念不仅仅要实现化学学科内的迁移应用,更重要的的是能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同样可以实现迁移应用。比如,分类观这种化学学习方法类的基本观念一旦形成后,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氧气、 氯气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如果再学习硫单质,那么分类观就能指导学习者自觉地利用分类观进行学习:既然硫是非金属单质,那么,硫就与氧气、氯气具有相似性,可能与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碱等发生反应。如果学习者再遇到一种陌生的物质,他也能在分类观的指导下,对所研究的物质进行熟练地分类,然后根据所属的类型进行生成性学习。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他同样会利用分类法去处理,就是在解决日常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在这种分类观的指导下,他也会从容地分类处理,使得问题解决有条不紊,不忙不乱。三、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方法中学化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科基本观念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树立学生最基本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中学化学教学应该着力于未来,从知识的培养向观念建构为本的培养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这不仅仅是化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对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笔者以为:1. 精心规划,分层推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早的让学生接触化学学科中的基本观念,教学之初可以只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一个一个描述性的、低层次的化学观念,然后这个观念就可以用作认识后继问题的基础。当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个基本观念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和人们关系密切的物质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反应,学生会在应用观念的情境中认识到观念的功能和价值,内心产生用化学基本观念来统领化学学习的强烈意识。同时由于化学基本观念的引导,加深和扩大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且不断丰富的化学知识又是进一步挖掘、提炼化学基本观念的源泉和基础。随着螺旋式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会逐步得以发展、完善。2. 设置问题,激发思维为了尽快地将教材和教师视野中的化学观念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将化学观念的基本含义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层思维活动。例如,为了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对应关系,自觉养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推断结构”的认识物质的思维方式,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具体事实和现象作出深层思考,“物质结构”仅仅是指物质分子的空间构型吗?如何理解它的具体含义?为什么物质的结构能影响到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影响的?这些问题都基于这样一些事实和现象: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成分不同,性质就不同;物质元素组成成分相同,性质未必相同。问题使这些事实和现象不再是孤立的,它们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证据链,指明了何以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的原因。3. 创设情境,活动建构化学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化学观念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生活情境相融合,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融入到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基于问题的探究活动来代替静态事实、结论的传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交流、表达、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体会到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价值,促进化学观念的建构。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贯穿整个中学化学教学阶段的主线,只有基本观念培养好,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科学发展的化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