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切入,认识间隔
1﹑引入间隔
出示:康师傅3+2饼干(3层饼干,2层夹心)。
师:猜猜为什么称它为“3+2”。(学生回答。)
师:像这种饼干与饼干之间的夹心,我们称之为“间隔”。(板书:间隔。)这种饼干有2层夹心,我们就说他有2个间隔,间隔数为2。
2﹑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课件出示)五指张开的4个空隙,就是4个间隔;植树中,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还有广场上的钟声﹑斑马线等,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3.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3+2”饼干引入认识间隔,并通过课件将一些生活中看似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教学本质。这样引入亲切自然,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着数学气息,又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方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分散难点。】
二、探究新知
(一)操作感知
出示要求:学校在一条12米长的校道一边植树。要求两端要栽,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距离可以是1米、2米、3米……),可以怎样植?请用线段表示出至少3种不同的植法?
1、理解题意: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2、学生用线段表示出不同的植法,并在图下写上,每隔( )米种一棵,一共可以种( )棵树。
每隔( )米种一棵,一共种( )棵树
3、交流不同的植树方法,教师板书。
每隔( )米种一棵
棵数
1
13
2
7
3
5
4
4
6
3
12
2
4、小结:在同一段路中种树,每两棵树间的距离不同,棵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在这里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力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自由观察、思考,选择。用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等形式对几种植树方法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在相互启发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得出在同一段路中种树,每两棵树间的距离不同,棵数也不同。】
4、在一条路上等距离植树,这条路被树平均分成若段,一段就是一个“间隔”,请数一数你所设计的植树方案分别有几个间隔?并想想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5、学生汇报间隔数,教师相应板书。
每隔( )米种一棵
间隔数
棵数
1
12
13
2
6
7
3
4
5
4
3
4
6
2
3
12
1
2
6、认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情况,想想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生说师板书:棵数比间隔数多1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己探索时,不同的学生把一条线段分成不同的份数,但结果都是栽树的棵数正好是间隔的点数。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其中的规律,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栽的话,栽树的棵数都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正好与间隔点的个数相同。】
(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解决方法。
3、指名板演,并说出思考过程。
4、全班点评,归纳方法。
(1)说明每隔几米栽一棵树,这个几米就是一个间隔的长度。
全长÷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数
(2)小结: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时,要求植树的棵数,必须先求出间隔数,再根据棵数比间隔数多1求出棵数。
【设计意图:植树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通过求棵数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感觉到数就在身边,再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真切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逆向探究
1、学生完成P118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小组交流。
3、指名板演,共同评点,归纳方法。
(1)说明: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数=总长度
(2)小结: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时,给出棵数求植树的总长度,先根据间隔数比棵数少1求出间隔数,再用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数就求出总长度。
【设计意图:这也是关于一条线段且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但是这里给出了植树的棵数,要求的是首尾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要应用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从正向到逆向,既链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例1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1、把属于两端都栽的情况打上“ √”
(1)广场上的钟声( )
(2)衣服上钉的钮扣( )
(3)音乐中的“五线谱”( )
(4)成语“一刀两段” ( )
2、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完成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感到满意吗?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00÷5=20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间隔数+1=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