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纸圆卡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美丽的大森林看看动物的丰收庆祝会。请看这里。(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你仔细观察,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师:现在我们来想一想,每种小动物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呢?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师:小熊猫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这6个竹笋,它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熊猫弟弟 5 4 3 2 1
分析几种分法,找出特别的一种:平均分。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测试题:1.看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2.是平均分的打√,不是平均分的×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猴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想让大家帮忙。(出示课件)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说)
师: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我们用手中的圆卡,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拿出磁性黑板,请学生上台分。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巩固应用:课件出示分香蕉。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熊猫吃到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边的小兔子可等着急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16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师:可以再请圆卡来帮忙分一分,这次要拿出多少个圆卡?
生: 16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圆卡?分给了几只小兔子?怎样分的?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要求学生边说边分。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4.分松果,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纸上圈一圈。
四、练习中提升思维
1.师:咱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了食物,也试着用这种方法分一分咱们喜欢吃的食物好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 )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 )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 )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 )个盘子。
2.小鸭子要排队做操,先数一数,有几只小鸭子?你能帮他们设计队形吗?要求每一队的人数要同样多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