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学习新字新词,了解“启示、敏锐、模仿、配合、横七竖八”等词语的意思。
4、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
(屏幕出现静态蝙蝠)这是什么?(蝙蝠),齐读正音,蝙蝠是一种什么动物?(屏幕出现动态蝙蝠夜飞)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
(屏幕出现静态雷达)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屏幕出现动态雷达)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从表面看,这两种事物风马牛不相及啊,而作者却用了一个“和”字(板书)把它们连接起来,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二、 自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要求:
1、大声各自读课文,生字字音读准确。
2、遇到生字组成的新词多读几遍,并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标出自然段。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屏幕出现新词)检查字词朗读情况。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7个)
指名读课文,并思考: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
三、 学习课文第一大段(1-2自然段)。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课文中划出关键句。(原来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屏幕板书:启示)
齐读第一大段(1-2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 指读,想:通过这段文字的介绍,你对蝙蝠有什么认识?
2、 指名交流。
过渡:通过这段文字的介绍,让我们感觉最特别的是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非常大,它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年以前,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之谜。
五、学习4——6自然段
1、先默读一遍4——6自然段
2、 讨论以下问题:
1) 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
2) 实验的经过、结果怎么样?
3) 得出什么结论?
3、完成表格
第一次试验 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二次试验
第三次试验
4、小组汇报: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齐读这句话,并画上横线。
“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5、过渡:刚才通过重温一百年以前科学家的试验,我们弄明白了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那它的嘴和耳朵究竟是怎样配合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七自然段。
六、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第七自然段,然后试着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2、学生概括:蝙蝠用嘴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超声波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板书:嘴 ——> 超声波 ——>障碍物 ——>耳朵
3、过渡;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发现了蝙蝠的这一奇特本领,就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了雷达,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自然段,看看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七、学习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8自然段。
2、仿照老师的板书,把雷达探路的原理也用图表示出来。
板书: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荧光屏
3、说一说:它们分别对应蝙蝠的哪个部位。完成课后的填空题。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八、总结拓展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很神奇,人类也很聪明,人类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对于仿生学你还知道些什么吗?
大自然的奥妙真是无穷无尽,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用你们的慧眼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九、作业: 熟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板书:
蝙蝠:嘴 ——>超声波 ——>障碍物 —>耳朵
启示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