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运算律 3.加法结合律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接着通过验证、猜想,使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设计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观察、讨论。
师:这里有两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8)+6○4+(8+6)
(19+82)+38○19+(82+38)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
(1)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2)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个数,后两个数)
(3)结果如何?(得数相同)
3.提出猜想。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请你猜想一下,加法中除了交换律外,可能还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给出的算式,发现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自觉地产生探索的欲望。
⊙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1.验证猜想。
(1)仿写算式,验证猜想。
学生仿写算式,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2)举例验证。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内交流结果。
2.明确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结合律呢?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应该怎样表示呢?
(a+b)+c=a+(b+c)
4.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感知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练习:
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64+37+163=64+(□+□)
(指名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律填写的?(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简便计算。
课件出示:57+288+43
师: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律呢?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
方法一
57+288+43
=(57+43)+288
=100+288
=388
方法二
57+288+43
=288+(57+43)
=288+100
=388
讨论:上面两种解题方法在应用运算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第一种方法在调换加数的位置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二种方法是先用57加后面的43,再加前面的数才能使计算简便。
(3)拓展练习。
师:多个数相加也可以应用加法结合律。
简算:85+41+15+59 14+9+2+11+6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律的)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应用举例,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加法运算律的实际价值。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填一填。
(15+12)+5=15+(12+□)
(243+146)+54=243+(□+54)
a+(b+c)=(a+□)+c
75+130+25+17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7+69+263 73+45+55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3页“练一练”4、5题。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a+b)+c=a+(b+c)
57+288+43 57+288+43
=(57+43)+288 =288+(57+43)
=100+288 =288+100
=388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