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生平(略)和教育思想(详)。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字、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了解文中孔子的弟子们的志向,树立自己正确的志向。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2.了解重点字、词、句意思,能够通译全文3.以“志”为文章的核心,了解四位学生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各自的评价,讨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教学准备。范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程序。(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山东旅游么?如果有同学去过,那么一定去过孔庙。孔庙是为了纪念谁啊?(孔子。)对,就是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今天啊,我们就要走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走进孔子的课堂。(二)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2.音频范读,对照刚才的齐读,标注出读错的字音。3.学生自由朗读。(三)合作学习:1.重难点字音:俟(sì) 莫(mù) 甫(fǔ) 哂(shěn) 相(xiàng)铿(kēng) 沂(yí) 喟(kuì) 雩(yú) 冠(guàn)2.逐字逐句疏通文意,过程中注意特殊句式的学习和掌握。例:(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3.课文分层:(1)第一层( 1 ):孔子问“志”。(2)第二层(2 —12):学生谈“志”。(3)第三层(13—17):孔子评“志”。4.以“志”为核心,展开讨论。(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志向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2)简析孔子对学生述“志”的态度。A.子路——哂之: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B.冉有——叹之: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C.公西华——惜之: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D.曾皙——与之: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3)结合课文中孔子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A.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B.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5.展开交流,互述志向。附:板书设计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孔子问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学生谈 志孔子评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