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观点1:地震的相关知识命题角度(1):世界地震的成因和分布受板块运动的影响,板块交界地带地应力比较集中。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破裂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将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产生地震。从近期地震分布图可看出,近期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带地震带,这不仅说明地震分布的规律性,地震灾害的群发性,还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地震有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海地和智利都位于东太平洋地震带之上,两者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全世界平均每年记录的9000余次地震中,有五分之一为智利“制造”。人类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1960处,9.5级)就发生在智利,并诱发了巨大的海啸。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的里氏8.8级地震就是美洲板块与纳斯卡板块(隶属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命题角度(2):地震波的特点及其应用地震波大致上可分为横波与纵波。无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其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即只要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则所通过的物质性质与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同一传播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可在固、液、气三相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质工作者利用这一原理在找矿(如勘探石油与天然气)、找水和工程建设上都有应用。命题观点2: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时空分布命题角度(1):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季风的强弱变化关系密切,夏季风强则南旱北涝,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干旱灾害多发于春秋两季,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洪涝灾害多发于夏季,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台风、风暴潮灾害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是我国旱涝灾害的一般分布规律。命题角度(2):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是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灾害的最直接原因。2009年入冬以来,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加之南方地区气候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滞后,西南地区容易出现气象干旱。命题观点3:我国的寒潮路径及其影响命题角度(1):寒潮发生的时间和路径寒潮是指发生在冬半年的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西北、西三个方向。因寒潮起源地在北冰洋,纬度高,气温低,当很强的冷空气团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时,就会形成寒潮天气过程。命题角度(2):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离寒潮的策源地较近,受寒潮的影响较大。四川盆地因四周有山地阻挡,冷空气难以进入;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因地势较高;云南南部、广东省、海南省和台湾省南部因纬度较低,离冷空气源地较远,受寒潮影响较小命题观点4:我国的沙尘暴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区命题角度(1):我国沙尘暴发生的原因沙尘暴一般发生在春季。沙尘天气的出现需要具备沙源、大风和上升动力3个要素。蒙古国西部和南部的沙漠地区和内蒙西部及中部的沙地是3月20日强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沙源区;由于受厄尔尼诺和北极极涡的共同影响,北半球的冷空气势力一直比较强劲,西北风风力大。气候异常是引发沙尘暴的重要原因,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命题角度(2):我国沙尘暴影响的地区入侵我国的沙尘天气主要有三个路径:西路从蒙古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东南移,影响新疆西北部、华北及江南地区;中路从蒙古中西部东南下,影响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西北东部、华北中南部及以南地区;东路从蒙古东中部南下,影响我国东北、内蒙古东中部和山西、河北及以南地区。
命题观点5:灾害发生地的环境特征
命题角度(1):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海地
海地位于西印度群岛中海地岛西部,境内以山地为主(75%),仅沿海和沿河有狭窄平原。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现象,成因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的热带雨林自然带相似),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4~10月为雨季),多飓风。多样的地形和丰富的水热资源使海地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海地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0%。
命题角度(2):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西麓,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智利的气候受国土和地形限制,呈明显的狭长带状分布(非地带性现象)。智利北段主要是全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中段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南段为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是世界上第三大产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