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走过路边,都会看一对老夫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开始了一天的作业。
他们每天要做的事儿——烧水。当走过时,他们已将红红绿绿的暖瓶,排成一队,像庄严的、等待检阅的士兵。
烧水的工具,是一把圆锥状烧壶。木柴点起,火苗会从筒心舔起火舌,飞出萤火虫一样的星星。红红的火苗,一跳一跳,映着夫妇俩的脸,他们一个添柴,一个准备倒水,和谐无间,天天如此。
除了烧水,他们还要做的,是清除落叶,整理门前的小菜园,喂笼中的鸟儿,和路人打招呼。
一天经过,看到妇人在烧水,翁则立于树旁,手里拿了根竹竿,伸长手臂,不知在做什么。
走近,看清树上挂了三个鸟笼,各住着一只鸟。
这鸟儿娇小,毛茸茸的,颈染黄色或绿色。笼子也小巧,为鸟儿量身定做。树上横一木棍,上有仨铁钩,用来挂鸟笼。秋日的法国梧桐色彩绚烂,三只小鸟,伴着大树,陪着翁媪,相映生趣。
心目生暖,不由停下来,问询。
老人说,是鸟儿出来了。
哦,是在用竹竿赶鸟儿回家。
可是,这鸟儿——不会飞走吗?
不会。老人俯下脖颈,收起杆子,似乎有点儿累,说,不管它了,等会儿,它自己会回鸟笼。
是吗?非常好奇。看笼上的鸟儿——凝望,跳跃,啄羽,灵动机警,还不时和笼中的同伴说唱逗乐,自由欢心。它已经脱离桎梏,为什么不飞向广阔的天空?
半信半疑,且行且顾。想着鸟儿不回笼子,老人会失望;想着鸟儿回到笼子,又为生灵叹息。
第二天,照常路过,想起昨日的事儿。
问起时,老人淡淡地说——飞了。
照经验,鸟儿是该回到笼里的。只是,这鸟儿向往自然的本性未泯,所以,经过在笼外的踟蹰后,还是毅然飞走了。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一切的法则,归根结底是自然而然。
这只鸟儿,即使美食在前,也不必担心风雨,它还是选择了,自食自立的生活。
如此也好,像老子说的那样,顺其自然。
当面对着一群孩子,会不由自主,想起那只鸟儿。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用纪律约束他们,用语言说服他,企图将他们的想法,统一到我们的思想范围,而他们内心实际渴望的——是自由自在的表现和表达,是对世界诸多的提问、探知和挑战。
于是,产生了一个让我们趋之若鹜,不断学习的安吉,并且,其教育理念走向了世界。也有了王振宇教授的《安吉游戏的价值在于“回归与引领 ”》,他说,最重要的,是把自由、自主、自觉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
孩子就像这鸟儿。将其思想束缚在笼中,安常守故,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思其变。而我们喜欢凭借经验,以为在我们的教育下,孩子会这样发展,殊不知,他们像笼外的那只鸟儿,喜欢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在3-6岁幼儿教育中,提倡游戏教学,杜绝小学化,不生硬灌输,也是顺应了生长的自然规律。
我们的约束,就像那只笼子,而儿童的天空,是游戏。人区别于鸟儿的,是有安全规则、道德规范,在这基础上,要尽可能打破笼子,让孩子的心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