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发声方法的训练都不是很重视。因为一方面我觉得在课堂上只要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学、唱。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我怕训练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在课堂上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指导一下、提醒一下而已。这学期通过参加校际小组(声乐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后,我开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儿童趣味发声练习曲集》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们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是一节欣赏课,我在课前选用《儿童趣味发声练习曲集》中的练习曲进行训练。例如:在一年级的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教学中,我选用了练习曲集中的一条练习,
1=F 2/4 《快快跑》 德国
1 3 ︱5 0 ︱5 4 32 ︱1 0 ︱2 2 75 ︱5 5 31 ︱2 2 75 ︱5 5 31 ︱
快 快 跑, 马儿快快 跑 跳过 岩石,越过山包 不要 累坏 不要 摔倒,
1 2 34 ︱5 0 ︱5 4 32 ︱1 —‖
快 快 跑 , 马儿 快快 跑。
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欣赏教学导入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老师用两种演唱方式范唱。一种是扁、挤的声音,像幼儿园小孩似的。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另一种空、松、高位置 的声音。学生们通过对比,让低年级的学生直观地明白了什么是“好听”的声音,什么是正确的演唱。这样,在接下来的演唱中,老师一“点”学生们就会马上意识到应该怎样演唱。再通过教师范唱的对比,让学生掌握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和注意休止符。最后导入欣赏教学。
如果是一节歌曲教学,我会选用歌曲中的某几小节或是一句(段)旋律作为发声练习。例如:一年级歌曲《布谷》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小布谷鸟怎么叫?飞远了的布谷鸟怎么叫?然后师生再分角色演唱即:学生只唱“布谷”两小节,老师接唱后面的歌词,第一遍,让学生在完整的歌曲中体会、演唱。为进一步学唱全曲打下良好铺垫。第二遍,让学生带着问题演唱:1、布谷鸟叫了几次?每一次它在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但注意用正确的声音演唱,同时还注意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接下来再学唱歌曲、演唱歌曲时,学生们就会有意识地运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所表达的情绪,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时效性。
在四年级的合唱歌曲教学中,以往我是想让学生学会高声部旋律后,再学唱低声部旋律,然后再进行二声部合唱练习。这学期,我从二声部单音程合唱练习入手,(如:《拍手拍手》)先进行发声方法训练,再通过师生对唱的方式(即:老师唱一句高声部旋律,学生唱对应的低声部旋律)让学生辨听出两声部旋律音的不同,通过两声部旋律对比学生掌握音准。进而进行全曲的学唱,这样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就会注意“以情带声”,老师再进行力度上的引导,学生们就会“声情并茂”地歌唱了,
通过教学尝试,我感到发声训练不再是一件“麻烦事”,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它不仅指导了学生正确演唱,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辨听、审美的能力。特别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歌唱是学习声乐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从发声练习起就要注意“以情带声”的要求。贯彻“以情带声”的思想,根据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用恰当的感情来唱。但对于小学生来讲,特别是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做到发音正确,声情并茂呢?教研组推出的《趣味发声练习曲集》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今后我还将不断探索、尝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