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问题,是一种源于生活上,并置于特定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且,稍有点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都会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不用老师讲(就会做题),而这方面能力弱一些的学生老师讲过去效果也不明显。面对这一情况我的思考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首先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学生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先整体地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的其他信息,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仔细地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条件对这个问题有用,哪些条件对那问题有用。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三年级要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为重点,因为三年级主要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它是解决多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转折点。虽然只比低年级多了一步计算,但在思考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步计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个数量关系。而两步计算要用两个不同的数量关系,要列两个算式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中间问题。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加上专家的引领,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应用题要有类型,但是不要“类型化”。
这是这次解决问题研讨会上张奠宙老师提出的。确实,给应用题分出类型,这是我们认识应用题的策略;但是“类型化”就不一样了,它扭曲了解决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是生活需要,是数学服务于生活的体现。如果将解决问题“类型化”,则是生活为数学服务的体现,那是没有价值的事情。
第二,准确把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
北师大教授张丹在这次研讨会上,把四则运算的意义放在解决问题的首要位置,认为四则运算对解决问题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首先需要学习在什么实际背景中应该用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来解决问题,即四则运算的实际背景,有人也称之为四则运算的意义。为此,我在教学“用连除解决问题” 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根据( ),求出( );
怎么求( ),为什么( )。
引导学生在分析题意的同时,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合理地列出算式。以前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强调“根据( ),求出( )”,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关键,但是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怎么求( ),为什么(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更重要,它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数量关系之后,慎重思考“列算式”的问题。这样看来,虽然“加、减、乘、除”学生早就会了,实际上学生会的只是计算,对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很多学生把握不准,四则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工具,须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