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60-63页。
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初步认识除法。
2、在观察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秋天到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小动物们的果实也丰收了,正在召开丰收庆祝会呢,请你仔细观察,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有6个竹笋、12个桃子、16个萝卜、15个松果……
师: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那你知道小动物们最爱吃的分别是什么吗?
生:……
【设计意图:以小动物们开丰收庆祝会的情景为主线,贯穿整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平均分”
1、师:那6个竹笋要分给2只熊猫,应该怎么分呢?下面请你用你手中的6根小木棒代替6个竹笋帮2只熊猫来分一分。
生自己先分,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各种分法,老师把它们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一说分的理由。
【设计意图:每一种分法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为下面引出平均分做好铺垫。】
2、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不过老师发现在这些分法里面有一种分法最公平,你知道是谁的分法吗?为什么说它最公平?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公平是平均分形象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往下继续延伸。】
师:一共有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了3个竹笋,也就是分的同样多,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师:下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课件出示平均分的定义,学生齐读,师板书在黑板上)
3、师:小猴看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也等不及了,也想来分一分,请看有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
师: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那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用小棒代替桃子再来帮小猴分一分吗?
生自己分,然后全班展示不同的分法。
(有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3个3个地分,4个4个地分)
电脑展示不同的分法,老师总结。
师:虽然刚才大家分的过程不同,但是最后不管用哪种分法每只小猴都分到了几个桃子?(4个)分的结果怎么样?(同样多)
师:也就是说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师: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结果再说一下吗?
(板书: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
【设计意图:平均分的过程不是唯一的,最常用的就是一个一个的分和按照口诀来分,但是其他的方法也是正确的,应该给以肯定。但是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最优化的过程。说一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
4,师:熊猫吃到了鲜嫩的竹笋,小猴吃到了香甜的桃子,接下来看看小兔说了什么?
师: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想吃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呢?
再用小棒摆一摆
生:4个4个的分
师:为什么要4个4个的分呢?
(其他方法也对,但是题目要求每只小兔吃4个,4个4个的分最快最简单)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分的结果说一下。
5,师:在庆祝会上还有什么小动物没吃到东西呢?现在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呢?可以在学案纸上圈一圈,数一数。
三,联系“平均分”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就是平均分,大家学的怎么样?下面咱们一起来做几个随堂测验
课本自主练习1,2,3题
课件演示拓展联系。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回顾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评析:
《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信息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丰收庆祝会》为主线,让学生在兴趣中自觉的引入新课,探究新知以及练习与巩固,从而使整节课显得条理清晰。虽然情境图所选的素材好玩,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面对情境图已有了一个从不会提问到提问的过程,所以这里我有意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出示数学信息之后,不急于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提问。经过几节课的试讲,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提出:每只小猴分几个桃子?可以分给几只小兔?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上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做好准备。
二、加强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后提升。出于低年级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小棒,不时的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在试讲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用小棒来分没有问题,但是在分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分的过程,我感觉在本课中让学生会说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课堂中我有意让学生开口说,设计了三个环节: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刚开始可能不太会表达,经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学生很容易迁移,重复训练之后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平均分的意义了,这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有很大的帮助。
四、重视多样性,提炼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是多样的,在解决“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时学生通过摆小棒实现了多样的分法,看似有点啰嗦的过程实际上是尊重了不同的思维形式,为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但是所有的分法里面肯定会有最优的一种,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知道一下分4个,你不怕不够分吗?”学生会联想到乘法,由乘法去解决除法,为往后学习表内除法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课本上的资源,感觉更像一堂常态课,但是感觉学生并没有出现疲态,反而更积极的参与各项活动,最后的测验可以看出学生学的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