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了《画风》一课后,抛开诸多不足和遗憾不谈,我还想记录下课上的一个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定性”或评价的小片段。
当时教学进行到后半段,我问学生想怎样画风。开始的几个孩子说得都挺好(实际上语言还不够生动),但有一个女孩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想画被风吹干的衣服。”啥,“被风吹干的衣服”?我顿时愣神两秒,好在很快反应过来:“这被风吹干的衣服该怎么画呢?”我干脆把问题抛向班里的孩子,他们也愣住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似乎这个问题也让孩子们变得困扰。可教学活动还是要继续的,万不能就这样被打断,或者干脆不做“补救”糊糊涂涂地“揭过”。教学怎能如此“糊弄”?
一时间,我脑子转得飞快,忽觉灵光一闪,脱口道:“刚刚老师突然想到,我们是不是可以画三幅图来表示呢?第一幅可以画一件滴水的衣服,第二幅画上被风吹得飘起来的衣服,第三幅呢就画一个人穿上了这件衣服。”甫一说完,我立即紧张地扫视全场,发现有的孩子面上露出了会心一笑,有的则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呵,不管怎样,问题总算得以解决,这就预示着我可以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了……
待心上一松劲儿,脑子也顿时变得活络起来。我知道这分明是自己“一拍脑门”蹦出来的答案,根本算不得好,更遑逞急智。甚至很大可能是我之前想得太复杂,过于关注“被风吹干”四个字,而没有马上想到这个孩子有可能想表达的是“衣服在风中飘飞”这个意思。然而,这个“小插曲”就这样被我无甚深思的三言两语掀了过去。乃至末了,还“借题发挥”了一下,跟孩子们说起课堂上需要大家积极开动脑筋,互相启发,敢于创新,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诶,李老师,你确定自己这样做不是“糊弄”学生?你确定自己最后的这番话没有“牵强附会”之嫌?你确定……
不,我不确定!课堂教学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说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变数”(学生亦是“变数”)和“生成”,教师在备课时既不能未卜先知、全都了然于胸,却又不能毫无预设、盲目推进。虽说教学设计尽可以做到完善灵活,但又如何比得过一个个思想迥异、个性鲜活的人,更何况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极为神奇精密的“大脑”!然而,教师纵不能面面俱到、万无一失,至少可以努力做到通盘考虑、成竹在胸。面对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的“挑战”,教师在备课时只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对学段目标和教材内容亦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其所做的预设就是有所依据的,且大多数预设的情况也都会在课堂上出现的。纵然仍有些难以预料的成分,但课堂教学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吗?
时刻面临挑战,亦时时藏着惊喜;时而需同学生博弈,有时亦要与他们合作;你是学生的老师,他们亦是你的老师……总之,这就是我所钟爱的课堂,一切尽在“变”(如挑战、生成等)与“不变”(如学科特点、教育的目的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