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ID:519719

大小:35.3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中的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目标解析: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                        53-24+38=67(人)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3+6-11         2×8÷4         72÷8÷3      = □○□          = □○□         = □○□      = □              = □             = □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34-17+3        3×8÷4          18÷3×3        =34-20          =24÷4           =18÷9        =14              =6               =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玮峰(初稿)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安徽省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    )              (    )                (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3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玮峰(初稿)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安徽省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     (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即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中的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创设“烤面包”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会利用色条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解法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 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此处简化了例4,仅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解答,既回顾了以前学习的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又为后面寻找隐藏的中间问题埋下伏笔,还为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交流的空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    (90-36)÷9        90-36÷9        90÷9-36÷9 54÷9=6(次)      =54÷9              =54÷9           =10-4            =6(次)            =6(次)         =6(次) 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   (2)已经烤了多少次? 2.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简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初步学会画色条图表示数量关系并会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体会解法的多样化。同时在解法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 (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2.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3.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说明: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采用“智慧大比拼”的方式进行练习,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提炼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