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朗读课文上。因为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生字较多,而且很重要,所以必须让学生读熟、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两个“中秋之夜”,让学生体会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把课文进行分段。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紧紧围绕突破重点进行设置。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了解阿炳,读一读阿炳的介绍,抓住“现实生活的经历创作音乐。”这句话,让学生了解阿炳创作音乐的源泉。接着,我问学生:阿炳创作音乐凭借的是现实的生活经历,那么我们要学的课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不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进行课文的探究。我问学生:文中写到阿炳几次来到二泉边?学生说:“两次”。我又问这两次来到二泉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自己读一读。学生通过朗读、对比,发现了这两次都是在中秋夜,都写到了月亮,都写到了泉水。接着我让学生找一找这两次所写到的月亮的句子。(第一次:水面月光如银;第二次: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又让学生找一找写泉水的词语。(第一次:淙淙的流水;第二次:淙淙的流水声)我把这些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同样是中秋夜,同样是那轮明月,同样是淙淙的流。可是,对于阿炳来说一样吗?(学生说不一样。)我又问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接着学生又进行第二次对比阅读,发现了时间不一样,一个是十多年前,一个是十多年后;发现了阿炳的年齡不一样,一次是小时候,一次是中年;发现了听泉水后的体会不一样,一次是没有什么,一次是听到沉没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追诉,倔强的呐喊。。。。。。;发现了人物不一样了,一次是阿炳和师父,一次是阿炳和邻家少年;发现了阿炳的经历不一样了等。我又接着问: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泉水,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不一样呢?学生自然地说出:因为经历不一样。我又问:那么在这十多年中,阿炳经历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问学生:阿炳经历了什么呢?学生通过读课文,说出了:阿炳经历了师父的去世,经历了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我又问:阿炳当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说: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我抓住:“整天”这个词进行拓展,比如:烈日炎炎的中午,阿炳在( );数九寒天的早晨阿炳在( );狂风暴雨来临之时,阿炳在( );夜幕降临了,阿炳在( )。。。。。。进行拓展,让学生走进阿炳,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在此基础上,练习有事情地朗读。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阿炳在听泉声时,听到了:(学生齐说:沉没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那么阿炳在叹息呢?他在因什么而伤心地哭泣呢?他在倾诉着什么呢?他又在为什么呐喊呢?围绕这几个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的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