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着《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其中《过早唤醒不一定有好处》一文又让我有些诧异:对于一位头部被撞,颅部损伤的昏迷者,医生竟然让他保持昏迷状态,在昏迷了半年之后再将其唤醒。这样的做法与之前看到的无数次呼喊患者的做法不同,很让人匪夷所思。医生的回答是为保证他的大脑不受进一步伤害。
作者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的确,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早地唤醒还未成熟的孩子未必有好处。我们常说:这个孩子还没有开窍,等开窍了自然就会了。说的一点没错,孩子有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强扭的瓜不甜,教育也必须是“适时”的。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有时未必要“唤醒”,因为时候未到。
去年今年带低年级语文,对于“适时”唤醒孩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一年级孩子刚刚入学,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都很大,最为显而易见的就是年纪的差异。八月出生的孩子,相对去年9月10月出生的孩子几乎整整小了一年。年纪较小的孩子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听课效率很差。他们的理解能力,感受感悟能力相对来说都差一点。
一年级上半学期一半时间都是在学习拼音的,拼音难学难记,很少孩子能够完全掌握。一部分孩子更是完全不能适应拼音的教学的难度和进度。例如:b和d,p和q永远分不清,四声调分不清在书写的时候总是错误,特别是二声和四声,一些方言严重的孩子nl不会发音。第一年教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也非常急,怎么教都教不会,家长回家也一直在教,孩子很辛苦,天天读,天天念口诀,但是效果并不好。后来我发现这些拼音学不好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年纪偏小的,他们现阶段的能力达不到把拼音学好学扎实,一味强迫孩子去读去认只会起到反效果。
学写字也是一样,班中有一个孩子,写字很慢,而且笔画也写得歪歪扭扭的。我观察他写字时手会发抖,可能是手部骨骼没有发育好。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有和别的孩子一样的写字要求肯定是不行的,不但完不成作业,让他产生厌写心理,而且还会影响他骨骼的发育。于是我减少了他的作业量,降低了对他的写字要求,慢慢地,到二年级时他不但能把字写漂亮了,还提高了作业的速度。当老师表扬他字写得漂亮时,他总是高兴地不得了。适时的学习,如不违农时,春种秋收;适量的教育,如同雨水阳光。教育者的任何主观愿望最终必须顺应客观规律。
是啊,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师能不能判断并抓住最有利的时机“唤醒”。“唤醒”一个孩子,告诉他黎明到了,睁开眼睛,可以看到美丽的日出,带他走上散发着芬芳的大地,让他去发现生命的迹象……但必须记住,他刚刚醒来,他的手很小,捧不住太大的东西,他的脑袋里能装下惊奇,装不下深奥。他刚刚醒来,就把一大堆连你们也不能接受的主义、理想、成功、励志说教统统堆到他面前,如果那样,真不如让他继续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