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深感到责任的重大,前段时间我们研究小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调查数据还显示100%的人都是喜欢听音乐的。在回答“你是更喜欢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时,将近80%的回答自己更喜欢流行音乐。调查还发现虽然同学们爱上音乐课,但有23位同学(占76.7%)认为上音乐课不需要和其他文化课一样认真听讲。对乐器的了解选项中,能熟练使用一种以上乐器和不能熟练使用任何乐器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作为音乐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孩子们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烦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的价值完全消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经过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们组成员有了很不一样的收获,也因此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以下我简单描述几点: 1、让学生在“听”中创想音乐,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 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及其丰富的, 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在插上“音乐的翅膀”尽情的飞翔,充分展开想象。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2、让学生在“唱”中体验音乐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形象、风格,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较好的把握旋律主题是获得音响体验的有效措施。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可以提高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通过演唱学生更快更准确的了解作品的音乐内容。3、让学生在“析”中理解音乐 音乐音响具有四种特性:音的高低、音的长短、 音的强弱、音色。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音乐课的基本目标之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音乐要素应有机的渗透在音乐教学中。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 能有效的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发展。4、让学生在“动”中升华音乐,采用动作和表演的方式参与音乐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它能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音乐中,例如欣赏《玩具进行曲》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像玩具兵那样随着音乐走步吗? ”“你能用动作把小喇叭奏出的嘹亮高音和大喇叭奏出的雄壮低音表示出来吗? ”以此来启发诱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把感受到的音乐用动作形象地表达出来,加深情感的体验。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