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小学的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玩气球》,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用一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设计: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实验的内容:
1、实验研究空气的存在。
实验方法:通过让学生做拴住塑料袋口后用手挤压的实验和将粉笔放在水中冒气泡的实验,使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空塑料瓶里面有空气吗?并让学生自主实验证明。
2、通过做在空瓶子里吹气球的实验,使学生感知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我发现教材编排的实验器材和方法有部分的不足之处,如图所示:用剪刀剪破瓶子不容易操作,容易发生危险,剪破后的瓶子空隙很大,学生不容易观察到空气排出来,影响学生探究知识,寻找结论,而且,由于瓶子剪破的空隙大,无法回到实验的第一步,不便于反复演示。
因此,我将实验略做改动:
第一个改动:用剪刀剪破瓶子改成用锥子在瓶底扎一个小孔;
第二个改动:吹气球的时候让瓶底的小孔沉没在水中。
虽然只进行了两个小小的改动,但它的好处显而易见:
(1)、吹气球的时候把手或纸条放在小孔下面,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有空气流出来;
(2)、只要用手指把小孔堵住就吹不动了,这样就可以反复来比较这个实验;
(3)、将带有小孔的瓶底沉入水里,吹气球的时候很容易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效果很明显,停止吹气后气压又会将水从小孔压进去,形成一个小小的“人造喷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为了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我在课前邀请了两组学生进行了一个对比试验,请大家观看:
根据以上实验的设计,我准备了八组材料供学生们使用,在实验室里进行。
三、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举行“气球飞行比赛”,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吹大的气球松开手后可以飞到空中,它的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在学生猜测中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2、寻找身边的空气,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问题“这些吹进气球的空气是哪里来的?”“哪些地方还有空气的存在?”让学生想办法寻找周围的空气,再通过动手实验(用塑料袋拴住空气,把空杯子、粉笔、塑料瓶放入水中冒水泡)让学生明白,空气一直存在我们的周围,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我们每天都要呼吸,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以此为契机,我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3、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可以流动
刚才的气球飞行比赛学生很感兴趣,表现的都很好,于是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这个游戏升级:把气球放在瓶子里,气球口反套在瓶口再来吹,看谁能将它吹大?并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引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反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猜测出: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想办法将瓶子里面的空气排出,最简单的就是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时将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在实验中我先告诉学生一只气球只能一个人吹,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比较在没孔(用手指把孔堵住)和有孔的瓶子里吹气球,结果有什么不同,并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感受空气从瓶子里流出,引导他们得出结论:空瓶子里也有空气,并且它可以占据瓶子的空间,还能从瓶子里流出来。
4、归纳空气的性质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空气有那些性质?在汇报成果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空气具有什么性质,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我发现,改进后的实验学生操作更简单,观察更便利,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我认识到,这个小小的改变,能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更要做一个钻研教材的“有心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