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主 题:欣赏外国名篇 名著 课 时:一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目标制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基于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4)基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外国名著。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没有吃东西。她又冷又饿,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见了喷香的烤鹅;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见了久违的外婆,她想让外婆留在自己身边,擦亮了一整把火柴。然而当火柴熄灭的时候,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小女孩就是这样在圣诞之夜悲惨地死去,没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后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3.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与写字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所欠缺。(2)基于阅读首先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默读速度有待提高。其次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能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够辨别词语的感**彩。并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待提高。最后在交流和讨论中,部分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了解事件梗概,但不善于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3)基于习作学生已经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但感情表达地不够深刻。(4)基于口语交际:在课堂交流中,学生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但是表达不够有条理,语气、语调欠适当。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1.通过朗读和交流自己的见解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达成目标一)2.联系课文,通过微课展示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达成目标二)3. 联系上下文,从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感受可怜(1')
活动一
1.总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1---4段内容,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通过“出示画面”和朗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完成目标一)
环节二
对比阅读 交流结局(22')
活动一 (4')
1.找出描写小女孩冻死时的段落并齐读。
通过”齐读”感受小女孩悲惨的结局。(完成目标一)
活动二(18')
1.联系第一自然段,学生质疑。
环节三
关注小女孩的命运(15')
活动一(8')
交流幸福
1.小组合作学习,画出表示小女孩幸福的句子。
2. 交流幸福画面: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学习第一幅画面,思考为什么想到火炉。
4.运用学习第一幅画面的方法,学习二、三、四、五次画面,并找出现实生活的依据。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找出小女孩幻想的现实依据。
(完成目标二)
活动二 (7分')
交流不幸
1找出每次幻想后的现实生活。
2.总结表达方法,播放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通过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以及残酷的现实生活。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升华情感,揭示中心(2分)
活动一
1.感受课文最后两个幸福的含义。
2.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的身边,你会怎么做。在小女孩的周围,人们是怎么对待她的。
通过对比感受人情冷漠,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完成目标三)
环节五
拓展练习
1.读刘倩倩的诗,并仿写。
2.布置作业,读安徒生的其他故事。
板书
可怜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的幻景 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虚写
残酷的现实 寒冷 饥饿 痛苦 孤独 实写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1、 强调精读细说:“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2、 读议结合: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