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值日班委管理、监控反馈、班主任巡视等手段,自习课在转变,而与应该有的样子仍相差较远,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环境的初衷未能兑现。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班主任需要深刻反思的。没有挖掘出有较强正义感、责任心的学生,往大了就是正能量没有得到张扬和维护,再严重了说就是班风不正。通过一轮值日班长发现了几个这样的学生,下期试着培养锻炼。班级纪律乱的根在班主任。对违纪学生处理不严,才使自习课说话成风而浑然不觉。看到了几个爱说话的学生,没有把这些学生的问题明确点出,就是对这些学生没起到教育效果,就是抓而不严,落而不实。为什么不从严处理?问题背后是平常不觉得要严,到一定时候严不起来,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严。不是谁一开始就有方法的,首先是想做事,真正要做事,然后是做事的理念和技巧了。理念是包容心,是尊重,是平等对待,是把学生当人看,是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是出现问题后看事情背后的原因,是各自尽自己所能。而所带的部分学生在你面前一个样子,在其空闲时间和其他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子,因为有了班主任的理解,所以有了贪求更多的舒适和方便,因为有了班主任的仁慈包容,所以有了随意和散漫,有了堕落和乖张。是理念错了?还是自己并非真心的爱学生?或者真的处理不了一些学生?几乎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特别费劲的孩子,他们耗费了班主任日常90%的精力而效果不佳。这里面有学生的原因,我们冷静来看,确实有学生多动,有学生有各种困难,而如果老师对其管控关心不够,就会有更多搭伙跟班的学生聚起来,这其中有的学生问题根在家庭,有的就只是跟着好玩,有着不同困难的学生聚在一起,难兄难弟,而为校纪班规不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的我们无可抱怨,只应尽自己的努力,哪怕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尽量要去挽救这些散落班级队伍的离群孤雁。而再跳出来看,如果真的只是这样做,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怎么办,还是理念的问题。不严格要求,就会有懒惰心理滋生,就会有不公平心理滋生,严格要求,又担心对有个性的有特长的学生不够照顾,难道是包容心出了问题?重点是人格魅力出了问题,班主任没有起到精神领袖的方向引领作用,也没有起到类似于“老天”的对错赏罚作用。说到底是要让学生相信你爱他而且你能帮他,是要让学生知道班主任说到做到。每个人成长路上都会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总是出现在一些学生身上也是正常的,包容的心态冷静的处理问题。那为什么问题仍然有呢?对遇到各种困难的学生放弃吗?往昔的教训告诉我,不要以为努力了就够了,有时候做了99和没有做是一样的。篮球,几个学困生的精神寄托,到了高三更会这样,除了下课打球,就是课上睡觉玩手机,这些几乎已经可以看到。方向在哪儿?高考重要性不在意,男女朋友吸引和自己小圈子里的面子、虚荣和懵懂,以及薄弱的基础和突然想听课时的一脸迷茫。真的回不来了?那就是流浪,难道破而后立才是真的重生?如果包容带来的是这样的结局,那包容只是对懒惰和贪玩的包庇。或许我们更应该面对现实。他们就只是一帮未来的专科生、小混混,不是科学家,不是公务人员,是蓝领工人,是做生意的“倒爷”。那我们还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又是什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他们批评他们?不禁再深入的拷问人生追求和社会需要。难道成为本科生、公务员、高级知识分子就是成功,成为专科生、经商的、技术工人就是低人一等?班内学生演讲,也提到了专科和本科的高级与否,引来广泛的质疑。今年一篇《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高考日,这是最适合读给孩子的文章》被多个微信公众号转载,把上大学作为成长的必经之路。争论无益,全面发展、学有专长是人内心的呼求,而懒惰和贪婪也是人固有的本性。我们不必再去执着是不是要照顾特长和个性,视野再宽一些,看的再远一些,教育的意义在于什么?高中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再看高中生活时会感激埋怨学校还是感谢厌弃当年的自己?班主任没有能力去帮助很多孩子解决自己原生家庭积累的问题,只能告诉孩子要坚强,要成长起来。 思虑及此,大面的自习课乱和小范围的学困生聚集,班主任的责任极大,治乱的根本还在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