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不着眼于培养语文专家,而在于提高大多数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只有这些老师真正进步、成长了,才能实现语文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真语文总策划王旭明如是说,同时他还呼吁:一线老师要从对大师崇拜、敬仰,转为向大师学习;找准方向,走对路子,教真正的语文课。老师们纷纷撰文回应——要从名师的品质、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要反思自身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向名师学习要找准方向走对路子
在真语文天津站中学场活动最后,真语文总策划王旭明提出了语文老师向名师学习的六条建议,其中既有大方向的指引,也有具体实践方面的参考意见。王旭明以此呼吁:一线老师要从对大师崇拜、敬仰,转为向大师学习;找准方向,走对路子,教实实在在、真真正正的语文课。
在六条建议中,第一条“学习名师的精髓,即他们的品质和情怀”是最为核心的一条。王旭明进一步将“名师的精髓”解释为“学语文、教语文、爱语文、用语文的情怀,以及一辈子当语文老师的不悔和坚持”,并表示“学到了这一点,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有什么诀窍,一定会把语文教好”。也就是说,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首先在于他们的语文情怀。在这种情怀的支撑下,他们克服了实际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始终无悔于当初的职业选择,并能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一线老师要想教好语文,首先就要有这种品质和情怀。
第二条建议关乎学习的心态,即“回到原点思考如何向名师学习”。王旭明这样解释“回到原点”:“不要在自己当下的基础上”,而是“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教过书一样”。他还就“不忘初心”一词作进一步阐释:“语文老师一定不要忘记自己最初为什么学语文、教语文。在教语文的道路上,我们也许走了很远,也许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但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为什么教语文、如何教语文。”这体现了“回归本真”的思想。要教好语文,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回归本真,找回教语文的初心。
第三至第六条建议涉及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名师。
首先,“既要有大方向,也要有小目标”。王旭明说:“大方向就是成为名师。……不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名师,因此,可以这两年先学习名师的这一方面,接下来两年再学习其另一方面,这就是小目标。”名师学养深厚,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年轻语文老师不应贪“多”,而应从名师的教学中提炼出自己可以学习的一个方面,花一两年的时间琢磨,之后再学习他们的另一方面。
其次,“既要有远方,还要有眼下”。这是对上一条建议的补充。“远方”是理想,“眼下”是当下的实际行动,比如刚上完的一节课。老师们在憧憬未来的时候不要忘了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在完成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时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再次,“一定要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大师的每一节课都浸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王旭明提醒老师们主要学习名师如何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在课堂上浸透工具性和人文性。
最后,“不要忘记每一篇课文的题材和体裁,尤其是体裁”。名师总能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把它们各自的特点讲出来,王旭明认为,这是因为“名师已经完全形成了一种自觉”。老师们尚未形成这种自觉时,尤其需要加强题材和体裁意识。
以上六条关于学习名师的建议涵盖了“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如何学”的部分又包括学习的心态和具体步骤,乃至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老师们通过学习名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引。其中的部分观点很有实际意义,比如“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及“不要忘记每一篇课文的题材和体裁”,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切实指导。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讲课评课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在《评课小记》中谈到他给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评课的一段经历。
那一次,薛法根为“国培”班学员上完课后,坚持要吴忠豪提意见。吴忠豪针对这节课提出了“教学内容碎片化”的尖锐批评,薛法根虚心接受并表示感谢。此后,吴忠豪发现,薛法根的课变得内容清楚、重点突出了,不禁为这种成名后尚能虚心受教的精神感叹。真语文总策划王旭明读罢此文,颇受触动,他在“编后”中写道: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像薛法根老师那样真讲课、真听别人评课,像吴忠豪教授那样真评课、真将评课点滴记下来,与大家共享”。
此文在语文教育工作者中引发了广泛共鸣。内蒙古赤峰市教研员徐长林在《读〈评课小记〉,做真语文人》中表示,吴忠豪的评课具体深入地指出问题所在,“做出了具体课例具体评价的有效示范”;而薛法根在公开课上展现真实的课堂,“在高水平实践的层面上不忘完善自己”。吴忠豪的“真评”与薛法根的“真教”“真学”让他领悟到:“要想教好真语文,首先就要做个真实的人。”
当下,各种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热闹非凡,但真讲课、真评课者尚属凤毛麟角。年轻老师只有从评课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能获得成长,这就要求上课老师真教,评课专家真评。吴忠豪和薛法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诚交流,为广大一线教师树立了榜样。
是经师,也是人师
语文前辈对我们的影响,不仅在学识上,也在精神上。从他们的教育理念或教学实践中,我们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从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坚持和热爱中,我们汲取前行的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饶杰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前辈。他最为推崇林砺儒先生的《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在弟子后辈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经师,更是品格高洁的人师。饶先生因病在京逝世后,不少教育工作者撰文悼念。《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相继刊发了数篇缅怀饶先生的文章。
在《是经师,更是人师——深切缅怀饶杰腾先生》中,饶先生的弟子、语文出版社职教中心副主任郑浩谈道,饶先生连续9年主持《语文建设》杂志《温故知新》专栏,为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竭尽所能、呕心沥血。本报主编李世江则在《忆饶杰腾先生》一文中,忆起饶先生为编著《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丛》,“耗时近十年,从20世纪前期海量的语文教育史料中披沙拣金”,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深为敬服。作为后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在《一位仁厚的先生,父亲般的长者》中记录了与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他说:“先生的厚道和严谨深深影响了我。如今,我……对青年教师总是本着爱护、鼓励的态度,实心实意为他们的成长着想。”
饶杰腾先生让我们明白,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饶先生以其学识和为人,成为“是经师,也是人师”的典范,这就是他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反思中前行
反思是老师对教学的再认识、再思考。在反思中,老师们反观得失,认识自己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做准备。把教学心得体会写下来就是反思的一个重要方式。
四川成都的郜玉艳在参加真语文活动后,撰写了《见真才知求变》。她谈到活动给她带来的冲击:一直以来,她“借助参考书、辅导资料以及网上形形色色的课件来设计教学”,希望以精彩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直到参加了真语文活动,才明白语文课应当“回归最单纯、最本真的语言和文字,用教材做例子,教学生说话和写话”。
对于年轻老师,反思常常是一场“观念的洗礼”。上海的李海静在《师恩点点记心间——我与张大文老师》中,记录了自己执教公开课《守财奴》的经历。当时她觉得小说很好教,只要梳理情节结构,分析人物性格,以提问、讨论贯穿整节课即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张大文提醒她:课堂上只是问某一情节表现了葛朗台怎样的性格,答案无非是守财,这有什么意义?这使她明白,语文课要上好,是要花费一番工夫的,不仅要琢磨文本内容,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反思不是单纯的回忆,它的目的是让今后的教学更高效。教师一定要养成反思习惯和理性精神,使自己的教学由“技”上升到“道”。
成长始自改变
成长由无数个小小的进步积累而成,而要实现进步,我们需要针对缺陷和不足做出改变。语文老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进步,可以从改变课堂细节开始。
在《好课,是“折腾”出来的——记徐杰的成长之路》中,江苏江阴的郁皎谈到江阴市教研员徐杰还在一线任教时的两次“转变”:第一次从“讲风太甚”到启发式地“讲”,第二次从“讲”得随意拖沓到教学语言逐步优化。郁皎认为,这样的改变让徐杰实现了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从一线老师中脱颖而出。
推崇“苦做”的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同样讲究对细节的打磨。在《“对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要精益求精”——跟余映潮老师学教语文》中,余映潮工作室成员、河北高碑店的高颖记述道,余映潮给学员的评课详尽到课堂上每一句评价语、过渡语,他对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之细致,让所有听课老师赞叹不已。余老师经常对他们说,要教好语文,“对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要精益求精”。
语文老师需要有对课堂细节“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说,一个课堂细节的改变就是成长的开始。年轻老师无法一下子成为名师,但可以不断在细节上做出改变,每上一节课都尽量做到比前一节有些许进步。
学贵践行
无论多好的理念,都需要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安徽铜陵的钱娟认为,把名师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之中是学习名师的关键。她的《学习贾志敏教学理念与实践有感》对于老师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钱娟在真语文活动中听课、评课、上课,摸索出践行贾志敏教学理念的三条“秘诀”:第一,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即遵循教学规律,在符合学情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的语文元素;第二,设计简洁的教学板块,去除过多分析和无效提问,只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学语习文”。这三条“秘诀”把理念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指引。
山东济南的许明英在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的小学写作课以后,也尝试在课堂上落实其作文教学理念。在《教作文也是一种享受——跟张赛琴老师学真语文》中,她认为张老师能把小学写作课上得生动有趣,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善于观察,沉着应对,把课堂“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二是控制好课堂节奏和学生情绪;三是挖掘教学资源时,目光不限于课堂,还延伸至生活。于是,她尝试在写作课上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平日里也注重在生活中发掘写作资源。这些实践尝试,让她感到教作文也是一种享受。
坚守常识
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追求真实朴素的语文——拜访钱梦龙先生有感》一文中记述了两人的交流:“钱老师说,他深感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语文课是让学生学语文,不是老师宣读自己的研究论文。’钱老师这一观点,我完全同意”,“他再次语重心长地说,语文教育是朴素的,是实实在在的,不能盲目追求花里胡哨的形式,失了语文的本真”。
语文课要教会学生语文,这是常识;然而,朴素的语文课因“不好看”遭到了部分一线老师的“背离”。幸好,一批仁人志士依然坚守常识,其中就有钱梦龙的弟子、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教书就是带领学生读书”——我眼中的肖培东老师》中,陕西宝鸡的刘尧写下了听肖培东讲课后的体会:“他说‘教书就是带领学生读书’,一句话点悟了对语文教学迷惘许久的我。”在人们用“声光电”为语文课“涂脂抹粉”之时,一线语文老师更应坚守语文课堂常识的阵地,如此,方能真正教好语文,真正实现专业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