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练习课时,往往是梳理知识、巩固练习,鉴于学习内容单调乏味,很多孩子上练习课的积极性并不高。今天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才发觉练习课也可以上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通常在温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先让学生描述出面积、周长的概念,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再进行相关练习即可。而这位授课老师只是引用了一张普通的A4纸,便“玩”转了整个课堂:首先,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A4纸,由学生观察并自主提出问题:纸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学生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自然温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询问:“在这张纸上折出最大的一个正方形,你有什么方法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多少?”学生在折纸、计算的过程中,不仅熟悉了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而且攻克了一个难点:如何在一个长方形中画出最大的正方形,可谓是一举两得。温习到此,应该可以结束了,可是教师又鼓励学生继续折下去:分别将这张A4纸横向对折和竖向对折,让学生计算对折后的面积,发现两种角度对折后的面积都是相等的;接着又引导学生猜测:对折后的周长是否也相等呢?学生开始讨论、计算验证;学生又继续对折,探索每次对折后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变化规律。折纸还不够,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剪纸”。尝试将A4纸按照一定的长度要求剪成缺一个角的、“凹”字、“凸”字的形状,来分别计算出这三种特殊情况下的周长和面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加稳固和灵活,数学思维在操作活动、情境变化中逐渐严谨、深入。一张小小的A4纸,通过观察、测量、折、剪、拼等活动,便涉及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所有知识及拓展延伸部分,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直观体验,感受到了一次次挑战、变化的学习乐趣。依稀记得在徐长青老师的一节课中,也是通过“撕纸片”的活动情境,在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质疑、判断等数学思维能力。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也要善于观察,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数学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精心安排学习活动,让数学好玩儿又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