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 新课程作业改革的方向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人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普遍忽略课外作业练习的研究。对中学来说,学生作业是有效地巩固和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业尤其是课外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关注作业的质的革新。在严格控制中学课外作业量的同时,改变作业的传统观念,优化作业设计,体现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综合性。但目前的学生作业状况令人堪忧,重复作业、机械作业、惩罚性作业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争抢课外作业时间等普遍存在,造成了学生课外负担过重。作业的布置、管理、批改、评价粗放,作业题目粗制滥造,缺乏典型性、针对性,重布置、轻批改和反馈矫正。
(二) 教师和学生对思想品德作业的态度
教师对待政治作业的态度: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自然延伸,是巩固知识,学会应用,锻炼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一般学科教学中,教师都会非常重视课外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思想品德课老师很少会给学生留下课外作业,即使留下了课外作业,也大多是走过场,不经过精心设计,随便出题,不做检查,敷衍了事。而且因为太多使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往往是马虎应付,老师没有时间研究性地批阅,往往是简单查看对错。这种状况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实,思想品德课也需要有一定量的课外作业,只是思想品德课的作业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是做练习,答题目那样简单。
学生对待政治作业的态度:我校地处农村,生源质量与城区中学有较大的差距,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做作业的习惯。根据调查,学生对待政治作业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三个过分依赖:过分依赖课本,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就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学科实施开卷考试以来,不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简单识记,而是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学生在做政治作业的时候思维上有很强的“惰性”,一旦遇到分析题、综合题就想抄答案,最好让老师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形成了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开卷以来学生的第一认识是政治考试可以带书,考试答案都可以在书上“翻”出来,形成了对书本的过分依赖。同样,平时作业也养成了就翻书的习惯,其有效性很低,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展,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难以形成。因此进行作业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三) 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旨在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提倡体验德育和行为德育。为此,作为德育主课程的思想品德课作业,也应与时俱进地实现从注重认知到注重知行并重的转变。但从现实情况看,思想品德课作业仍存在着知、行严重脱节的现象,如作业形式、内容及过程书本化、作业评价简单化等问题。过于书本化的思想品德作业缺少了过程的情感体验和能力考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锻炼,造成知、情、意、行的相互割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德育实效的角度上分析,它仅仅是一种考试形式的德育,没有把德育回归并植根于生活实践,使德育行为成为空白,造成“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我在实际中却经常违背这个道理”的严重后果。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作业问题研究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当今全美教育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可谓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为生活之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认为教育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其教学观为:“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主张要学生实践、动手、参与。美国的学校教育注重在“做”中学,而学生正是在完整地做完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实际境遇、完整地体验实际感受、完整地遭遇实际困难、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整地获得新的发现。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本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其中实践作业、口头、听力作业、表演作业从本质上讲均属于实践性作业。
在我国,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就曾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之后,他又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既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教育理论,始终强调教育教学一定要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广辟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以上观点都注意到了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研究教育教学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但是现今广大教师关注的实践研究,往往只停留于“教学”上的实践研究,以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如演示实验、室外写生等。虽然也有一些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但他们仅仅把它当成综合实践活动,割裂了学科的特性,没有明确地把实践引向学生的作业,更没有意识到实践与德育的特殊关系,没有把实践性作业引向担负着德育主要功能的《思想品德》课程;更没有对实践性作业作出科学的设计,这为我们开展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价值空间。
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概念界定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作业的“设计——评价——反馈纠正”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对作业进行评价,并进行反馈和纠正。所谓的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是指学生按照教师的宏观要求,自我设计并独立完成的作业。主要有形式有定点和非定点作业、释疑作业、创新作业等。学生设计的作业是根据自身的能力来设立的,对作业的评价也由学生自主完成,主要关注过程,不强调结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创造的快乐。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都给予充分地肯定,并及时的反馈,对于不完善的学生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加以完善,并对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改进。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作业改革的方向很多,而本课题组希望通过学生在老师的宏观指导下,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可获取的资源,自主设计作业——对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对作业结果进行反馈并纠正,形成新的更好的作业设计这一流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学生的作业设计是一件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单凭学生个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 。在设计过程中,主要研究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引导作用。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就是把学生引到自主命题的路上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教师长期的民主教学气氛中熏陶出来的。新课程强调,让学生怀揣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感叹号和新问号走出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好课是由一串好问题构建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置问题,而且要让“问题”在教学中自动生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与质疑精神。
其次要给予具体而有操作性的指导。试题的设计是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如果老师不给予指导,学生创制出来的题就会五花八门,丧失其科学性,其效果可能是负面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到无从下手,没有成就感,最终肯定会气馁,如果强行让学生编制试题,还可能会导致学生弄虚作假,到课外书上去抄一道题应付了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出题立意、情境和设问三要素的基础上学会去需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漫画、表格的等。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模仿到慢慢走到完全独立地自主命题,并能设计出有新意的题目,这样目的才真正达成了。
2.作业评价方面,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是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还要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因为作业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设计好了答案,是以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题目。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发现自己与同学的命题精彩在哪,不足又在何处。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意识。
3.作业的反馈纠错方面,激发学生去反思。
在传统的作业反馈环节上,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去讲解,并引导学生记下冗长而千篇一律的答案,学生不是机械记忆答案就是偷懒不订正。现在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变得积极主动,一方面,做题的同学会积极去了解自己的答案是不是设计者所设计的,对答案不仅会去了解甚至去争辩,真正得去理解本题。其次是设计的同学也会去了解别的同学的答案,看看自己设计题大家是怎么答,去探讨,甚至是对题目本身提出修改意见,实现了设计——评价——反馈纠正的良性循环。
(三)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与教学行为创新,拓宽新课程研究领域,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状况,确立全局观念,使课程研究遍布备课、上课、作业、活动等教学行为的各个环节。
2、有利于培养思想品德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作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究、认真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
4、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从小树立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良好的思想意识,增强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意识。
5、通过实践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自主生成德育规范,提升思想道德修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真正实现体验德育和行为德育的目标,从而大幅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实践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本,要遵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2、可操作性原则:实践性作业不追求高、难问题,要易于操作,易于实践。
3、生活化原则:学生在此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作业设计要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
4、开放性原则:空间开放: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内容开放: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教师的知识视野;思维开放: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
5、渐进性原则:作业的“设计——评价——反馈纠正”是个循环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而且作业的设计等每个单一环节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等形式,准确掌握《思想品德》作业现状和学生实践能力情况,为制定具体改革措施做准备。
2、行动研究法: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作业的设计——评价——反馈纠正更加合理。
3、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和提升,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