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学习了一章关于四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又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获益匪浅。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了一把长为1.18米的软尺,折去一截后,请学生列竖式计算余下的长度。这个情境的设计,我认为是以软尺帮助学生温习小数的意义,为接下来的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在尝试计算0.8+3.74时,有部分学生囿于整数计算的算法,会把小数的末位对齐,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刻告知学生的错误,而是请全体学生来探讨。有学生指出“整数的末位就是个位,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相同”,所以不能将末位对齐。有学生补充可以“将小数点对齐”。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定要小数点对齐,要相同数位对齐呢?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发现: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将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进行加减计算,这正是计算的本质。教师又启发学生结合算式讲故事,举例来说明“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的计算本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设计了数字相同,而数位不同的多个算式的计算,来进一步巩固、明晰算理。而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基础,又已进一步熟识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我便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会因数位未对齐而计算错误,我便马上提醒了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可保相同证数位对齐。至于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小数点对齐后数位就可以对齐?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些关于计算的算理、计算的本质问题并没有深入挖掘,未与学生深入探讨。看来,有时,越是简单的课,越不能放松,它反而更能凸显出数学的本质。对于这节课,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这只是浅层的;还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算理;理解算理还不够,还需要引领学生主动抓住计算的本质,挖到计算的根源,那么,不论是小数或整数的加减法计算,算理都是融会贯通、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