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大概都会花费大把的时间在备课上,有时候甚至是显得有那么一点低效率。其实我自己就是如此。 在备课上煞费苦心不外乎两个方面的考虑,要么是底气不足心怀惴惴;或许是严于律己认真负责。但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前者是主要因素。哪怕是理论再过娴熟,真正的课堂绝不是抬笔来答教育理论知识那样简单。第一重纠结在于自己这样的设计是否抓住了重点,会不会偏离了学科的侧重点;第二重纠结,总是怀疑这样的设计无法把四十五分钟填满,担心会留下尴尬的真空时间;当然还会有第三重纠结,不知道会不会在某个地方忽然思维短路戛然失声。 由于这数重纠结作祟,结果就演变为强迫症一般的沉溺在备课里。教案写一遍,课本再逐字逐句地细读一遍,幻灯片一段段地敲上去。这并不是备课的结束,教案、课本、幻灯片,这三项在我踏上讲台之前大概还会被修修补补捣鼓上三五遍。甚至是在课间的十分钟等待里还要止不住看一眼。可想而知,这备课的效率是多么的可怕,简直是拿时间砸出来的。 其实,这劳心费力又低效的备课方式并不是一文不值,在相当程度上是值得的。虽说还是有过重点不够突出、一瞬间思维短路的情况出现,但整体而言瑕不掩瑜差强人意。记得曾听别人讲“年轻老师就是要用你的时间和精力来换经验。”如此想来,那伏案生啃精雕细琢的劲头虽是笨拙但还不算离谱。当然,起初自己并不是冲着这句话而行动的,更多的还是在惴惴不安里抱定“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信念。 长远来看,准备是必须的,可这样低效率的准备未免是走向成熟的大碍。初次登上讲台的人好比是学走路的孩子,当然可以颤颤巍巍而谨小慎微地踱步。若是这孩子长大成年依然步履维艰过分拖沓,那就全然不值得称赞他的细致,而要担忧他的健康了。所以现在的低效率以及旷日持久地打备课“消耗战”只能是走向成熟的权宜之策,还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换来足以支撑起高效的能力与经验。 不打无准备之仗,却也该讲究准备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