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支教的这个班上有个小安(化名)的同学从开学起就是班里的惹事精,在我的课堂上还算遵守纪律,但经常有同学打他小报告。一天做完操,大家都往回走,他便和一个孩子推推搡搡。弄得校长也点了五二班的名。我很生气,课后教育他:“为什么打架?”他说另一个同学跑操时,老是慢,总是被我踩到脚,就起了争执……。又过了几天,他又跟隔壁班另一个同学打起来了。他还是表示责任在对方,他才动的手。并隐含着自己也是被迫才用拳头伸张正义的。联想起之前一连串的问题,我敏锐地感觉到,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的这一系列事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打架“特例事件”,它的背后折射出了一个很大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
我从发现小安(化名)的行为习惯开始观察,一直很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我也采取了不少方法。随着时间的过去,他的习惯仍没有多大的改变。我心中特别的着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理和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多方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从与他的妈妈交谈中,我了解到,该名同学的父亲在外地忙于工作,常常不能回家,无力顾及家庭的其他事。由于他是家里的独生子,所以孩子的妈妈存在过的为自己的孩子开脱各种错误的行为。我和他妈妈交流时,指出孩子的缺点是希望孩子母亲配合教育。反而他妈妈把他的一些不良行为当成了“优点”,说什么现在的社会孩子就应该霸气一点,不能管的太严……因此,相对而言,他在家里就没有管束了,性格方面也霸道了。这种家庭环境导致了他觉得他怎么都是对的,怎么都是好的,所以与别人不会交流,动不动就动手解决问题。孩子妈妈也过多地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教授文化知识层面。不知不觉中,孩子形成了“我一定要让别人都关爱我、宠着我、听从我”的意识和心理,于是这样的“明知故犯”行为就出现了。
我有意识地课下经常与他交流,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想办法解决;课堂上多提问,多指导,尽量让他每节课都有所收获,逐渐享受到课堂的乐趣;找一位学习优秀、热心助人的同学做他的同桌,时时提醒他,帮助他改掉随便讲话的坏习惯。我经常利用班级的一些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教育他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们之间的关心,告诉他应该怎么注意文明礼仪。凡是学校举行的活动,我都尽量鼓励他,让他主动参加。渐渐得,我发现他变了,变得懂礼貌了,与学生的摩擦减少了,学习也在慢慢地进步。
面对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不可能期望一次教育,便能使他的行为习惯变好。仅靠单一的说教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我们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创新教育方法。这一切的教育方法都要围绕一个“爱”字。有不少学生因为有些原因,沾染了不良风气。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样一些孩子,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与学生坦诚相对,不仅在学习上多加关注,更要在生活琐事上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到温暖,愿意把心中的话说出来,愿意走到班级的群体中来。相信每一个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的,在爱的教育和呵护下,学生会渐渐地改变,会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美好人生。愿我们班的这些小宝贝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