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景:(学生还在思考问题,下课铃响了)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下课!……在学校的“精品课例大对话”活动中,一位老师在执教完《花边有多长》的最后,是这样结束新课的。类似的情形,在其它的公开课上,也频频出现。回想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也何常不是如此?在过去,我们说一节完整的课应该包括:导入、新授、练习、课堂小结四部分,并且这四部分环环相扣。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关注学生的深入,我们有些教师——包括我自己就片面地理解了这个意思。我们提倡“生成”,更强调“预设”。于是在一节课上,我们在某一个“生成”的问题上,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实在不行,或者临时来一个辩论会……或者是由于其他的原因,使原先预设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实现。一节课40分钟的宝贵时间过去了,我们老师也只能说一句这样话结束数学学习。众所周知,课堂小结,在一节课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印象。课堂小结尤其对那些学困生来说,更是重要!而我们最近又提出:“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如何把这个精神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呢?我们除了加强备课、教研,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外,在课堂中还不能忽视了“课堂小结”。在学习完《体育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四年级上册P33的教学内容),快下课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请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当时调查的学生是班里的学困生。他们大多数都是根据黑板上的板书“估计”说“我们学习了估计”,但是当我再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估计的呢”他们就一片茫然。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不容忽视。而对课堂小结的研究,我还会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