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课”不仅仅是一个视频。课前的微课学习中,视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这个视频并不等同于普通的在线mtv,或是其它的视频节目。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与“这一课”紧密结合的针对性,具有指导学生建立阅读方式的引导性,具有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启发性。在视频的指导下,学生经历了意义建构、迁移运用、主动探究、实践内化的一系列阅读理解过程。当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呈现于在线测试平台时,不论是否得到了最完美的阅读理解效果,他都经历了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在这样的学习中真正得到了落实。 用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其相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表现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决定学习的方式和进度。理解能力强的,看一遍,做好笔记,就可以了自学了。理解能力稍弱的,可以暂停,可以重放,过一段时间,还可以再看一遍。这样,学生把每一步学扎实之后,再迈出下一步。从而步步跟上整体的学习进度。 可见,“微课”不仅仅是一个个视频,它更是一个学习的工具。当学生学会将其“为我所用”时,自主学习就真正发生了。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在本案例中,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将原来学生在教师的教中学,改变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中教。这一转变的核心意义在于将课堂的主角还给了学生。从案例描述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方位的互动,包括生本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而所有的这些互动,都是学生为主角——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教师则是课堂互动的组织者,学有困难的点拨者。在学生交流、探讨争持不下的时候,在学生概括提炼不准确的时候,在学生理解思索不全面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巧妙点拨、科学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在兴趣点,教师教在愤悱处,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三、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语文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却是昏昏欲睡。课堂上教师引导得层层深入,可到了学生需要自己阅读理解时,却是茫然无措。究其原因,是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那又何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而通过本案例可以看到,由于视频的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他们在课堂既表现出了学习自信,又表现出了学习兴趣。他们期待着在课堂交流的环节中,把自己的学习发现、理解与同伴分享。再加之汇报过程中,笔者又设计了质疑和接受质疑的环节,就促使同学们在问与被问的过程中,在质疑与反驳的交锋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加深理解。 可以看到,在“微课”学习与翻转课堂中,孩子们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