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学了古诗两首,都是写思乡之情的。但不知为何,我却唯独偏爱绍翁的这首《夜书所见》。许是诗中写到了秋夜吧。只是“听见”那江上秋风,“望见”那篱落灯明,心头便平添了一分愁绪。忽然就觉得,夜,更凉了。而诗人客居异乡,且早已尝尽漂泊与孤独的滋味,在这样的夜晚,内心的感触怕是更加难以描述吧。梧叶萧萧,夜寒侵衣。秋的意味愈加浓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就愈加强烈,强烈到几乎难以抑制。唯有把目光投向窗外那深沉广阔的夜色,默默倾吐着对家乡和亲人的牵挂……呵,是泪吧,刚滑落眼角,瞬间就变得冰凉。真希望一睁眼,人就已跨过了迢山漫水,回到了那无数次午夜梦回的小院儿——一转身,一抬眼,就能看见家人温暖亲切的笑脸;饭桌上,茶几上,永远都是自己爱吃的饭菜、常喝的茶水;还有那间再熟悉不过的书房,所有的摆设似乎都不曾改变,依旧萦绕着自己惯闻的书香、墨香……仿佛那日,自己从未离开……“嘻嘻……”“哈哈……”诗人渐渐飘远的思绪忽然被一阵嬉笑声打乱了,唔,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晚了还在外面?他睁开眼睛,循声望去,心中颇有几分好奇。却见不远处的篱笆后面透着一点微弱的灯光,看样子似乎是哪家的小顽童正趴在草丛里捉蟋蟀呢。看着这熟悉的一幕,诗人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时的他也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草丛里捉蟋蟀、抓蚂蚱,到小河里去摸鱼、摸虾……曾几何时,自己也像这些孩子一样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可时光永远不会倒流,他也再回不到自己的童年了……或许,这样的夜晚对诗人叶绍翁来说,注定难以成眠。他本因思念家乡而心中郁郁,却又为孩子挑灯捉蟋蟀的举动所吸引,继而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慢慢的,胸口那股郁结之气竟有所缓解,并逐渐被一种回忆特有的温情所代替……最后,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作为此夜、此景的最好凭证: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夜长,不若乡思长。今夜,我因有感于绍翁的诗写下此篇,不若也以几句不通的诗来收尾吧:“一夜秋风起,不觉泪沾衣。空念千山远,相见是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