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在学校的公开课上讲《秋天的雨》。第一次讲是五年前,那是我第一次教三年级,对于中段教学来说,我真是个新手。今年是我第二次教三年级,经验自比上次多了一些,教学的整体把握也好了一些,但在准确把握重难点和教法方面还很有待学习。
我讲授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段的中心句,学习生字词。而第二课时主要就是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积累语言,感悟秋天的美好。整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一些不足之处也让我深感遗憾。
一开始板书课题的时候,由于我想写得让学生看清,结果字太大了,起笔的位置又太靠中间,板书完自己一看,就想:完了,这么居中,后面的内容怎么写得下呢?没办法,也不能擦掉,只得硬着头皮往下进行。接着复习生字写“爽”的时候,又把中间的撇写歪了——真是服了自己,越小心越出错!后来板书每段的中心词时上下没有对齐,字大小又不一,真把我这个强迫症郁闷得不行。我这个心理素质还是太弱,平时自己写字,还可以写好,但一上公开课,总是低于平时的水平,手老是不听使唤。
品味“五彩缤纷”的时候,我临时起意,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表示颜色很多、很美的词语,学生说出了“五光十色”、“五颜六色”、“绚丽多彩”。本来到这就应该停止,但我又想引导他们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就让他们比较这几个词语的不同,结果学生区分不好,问他们哪个词语用在文中最合适的时候,他们说哪个的都有,说明他们根本就不理解。这是我对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了解不够,拔高了要求,导致学生不明所以。石书记评课的时候说:你所认为的美,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到的,孩子他根本不理解,你再生拉硬拽也理解不了。确实,我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这个设计是否合理,导致了这一环节的失败。
另外,因这篇课文每个段落都很美,难以取舍,但又不能全细讲。所以我教学时主要讲授了第二段,但安排的内容多了一些,使得后面的环节有些仓促,特别是把第二段课文变成诗歌的形式,配乐朗读,应该多找个别孩子读读,读中自能体会情感,比老师讲有用。平时我讲课就经常犯“一把抓”的毛病,感觉这里也重要,那里也要给学生提提,没有突出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印象不深,教学效果自然不好,今后一定要努力改进。
再讲《秋天的雨》,我又有了新的收获。随着我的进步,相信孩子们也会更有进益。我和他们一起进步,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