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数学公开课《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是解决和人民币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是本单元的第4课时,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一课时关注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解决方法,关注思考过程。考虑到我们的孩子平时不擅长表达,不会说想法,所以选定这节课,也让自己充分准备,能提供更好的素材给学生,让学生既学的有趣,又能学的扎实。本节课主要是结合“13元正好能买哪两种杂志?”展开的教学,教材中直接给出了4种杂志的价钱,抛出了这个问题。在例题中,呈现了“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两种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会根据情境选择合适有效的方法。研读教材之后,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对例题进行了一些改动。将这个问题嵌入一个情境,借助小熊书店的故事,先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之后由小猴子和小兔子给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帮助解答,简要复习了购物中“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和“应找回多少钱”的问题。这样子的情境,既然学生进行了知识回顾,又激发了学生好为人师的心理,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学生都很积极。在复习之后,进入这节课重点内容的教学,也就是说思考过程。同样利用小象和妈妈购物之后,仅剩的13元买书,借助小动物的经历,呈现出问题“用13元正好买哪两本书?”,并帮助小象理解“正好”的意思。所有问题都借助小动物的语言呈现,并由学生集体想办法解决,学生都很积极地提供自己的想法,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比以前的课堂高很多。所以,充分的准备和有趣的情境,是吸引孩子注意力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充分条件。首先,让孩子们说想法,孩子们都是直接给出了结果,不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产生了学习策略的必要,借助小象的思考过程,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并要求学生回顾小象的思考过程,学生都很用心。其实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合适的两本书,也经历了“错误——调整”的过程,只不过学生都忽略掉这个步骤,这也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说想法,回顾过程。那么,从小象的思路中重走一遍,学生也就明白了,这其实也正是自己的方法,理解起来也更清晰。先选两本试一试,把计算的结果和“13”比一比,不是“正好”,再进行“调整”,换另外一本。之后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理解这个“尝试——调整”的思考方法,并明白这也是解决问题一种很好的方法。学习之后,结合练习用一用,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充分使用这个策略。第二个“有序罗列”的方法,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直接是借助小象妈妈的思考,给出第一步骤,选定第一本书,分别与后面的三本书相加,求出总数,进行判断。在充分理解这一步的意图后,提示下一步做什么,也就是选定第2本,再分别与后面的两本相加,并回顾为什么不用再加第1本呢?因为刚才已经加过了,不用再重复,我们只用往后看,把后面的依次加起来就行。这样子,再选定第3本,加第4本……直到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出来。学生充分理解消化后,借助练习练一练这种方法,并给出提示,按顺序计算,请学生板演,学生基本都掌握。最后是回顾梳理两种方法,完成练习。在练习中发现有3个后进生还是不够熟练,尤其是对于有序罗列的方法,不能够按照顺序,不能清晰地依次列出各个情况,说明没有理解。并且巡视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了有序罗列的方法进行思考,而忽略了第一种尝试调整的方法,对于有效选择不同方法的目标没有达成。再者回顾板书,比较拥挤、潦草,不够突出重点,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评课环节,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议,主要包括:一是学生的练习没有关注到书写格式,在练习本上写过程比较随意,字体潦草,歪斜,或者比较挤。我想,这和我的板书、和我平时没有做好规范有很大关系。要让学生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自己要树立规范的榜样,并给出具体的要求和范例才行。二是这节课过于关注了解题思路,没有关注到整体性,也就是缺少答语,教材的例题上有一个回答“我选择()和()”这句话我没有关注到,学生也自动忽略,没有进行完整的学习,只是有了过程,而忽略了回答的完整。这两个方面,都让我思考自己的疏忽,也就是对细节缺乏关注,导致了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和做题习惯,做题丢三落四,缺少单位等,其实都是自己没有关注和提醒到位,导致了学习的不完整,和课堂的不完整。这节课的学习,也让我自己认识到了,除了深入研究教材,更要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的习惯发展和表达的完整性。只有自己做好,给出范例,做好榜样,学生才能学会,才能自我要求并养成习惯,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更完整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