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聆听童老师的报告,家长们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孩子一起读,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从家庭开始,家教,从读书开始。”这是与会家长听完报告后的共同心声。报告会内容如下:(根据报告内容整理而成,可能有个别听错的地方,请谅解)
一、给孩子搭把阅读之梯
阅读是种能力,很多人知道。阅读能力是将文字转换为画面的能力,可能还有人不知道。说到后一点,我就不用那种“据科学家研究”的论证方式了,不信你可以做个最简单的实验:“童喜喜”这三个字,当你想起时,即使你没见过我,你脑子里依然是勾勒出一个作者的模糊影像,而不是这三个字的笔画,对不对?
所以,所谓的阅读能力强,其实是指孩子转换的能力强。看见了文字后,能飞快形成画面,这样孩子读书就越读越有趣。孩子的阅历少、所见到的事物少,根据文字形成画面的能力也相对较若。搭阅读梯子,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是帮孩子把文字转换为画面。因此,个人以为,给孩子搭建的阅读之梯,有三种搭法。
一是从形式上搭梯子:从图画这种最直观的形式,让孩子喜欢上阅读。比如先从现在流行的绘本入手,让孩子通过看图,对书籍产生兴趣。然后从图很多文字很少的绘本,到插图比较多的书籍,最后到插图少的书籍。这一点要切记:不能一直停留在绘本的阅读上。我是听一位老师说,他们全区师生都以研读绘本为荣,这位老师批评这种现象,结果反倒遭遇批评——这怪事听得我冷汗直冒。我敢肯定地说:这是绝对错误的!绘本只是一级阶梯,即使对于那些对绘画有特别兴趣的孩子来说,也同样只是阶梯中的一级,因为任何艺术的表达,归根结底是表达作者的思想。绘本由于篇幅和形式所限,不可能对思想做更细致的阐述。在绘本上停步不前,完全是对孩子阅读生命的浪费。
二是从内容上搭梯子:从描写孩子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的图书入手,再让孩子开拓视野、扩大阅读范围,读读其他的好书。如从阅读描写当下孩子生活的小说开始,逐步提升至对经典名著的阅读,逐步进行科普、历史等方面的阅读。这一点也有个要注意的问题:并不是外国作品,就一定不易被中国孩子接受;并不是对外国作品的阅读,一定要晚于中国本土作品的阅读。比如有位父亲问我:“为什么孩子喜欢读外国文学,却不愿读《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经典?”我的回答是:外国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基本来说,应该是更注重个性与人性的文学,这一点与当下孩子的生活、思想轨迹是很吻合的。而《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是中国人、而不仅仅是孩子的瑰宝,也就是说,它们应该是更适合中国成人阅读。再加上孩子理解起古文来并不轻松,因此,两者其实无法比较。
三是用声音搭梯子:文字的实质是什么?是声音。mama——这一声呼唤,代表了孩子最爱的那位女性。妈妈——这两个字是对照着那声呼唤,才与那个人联系在一起,从此才有意义。很多父母苦恼:孩子只爱听人讲故事,不爱自己读书。这是一种小小的阅读障碍:识字太少、认字艰难,就会很大程度上磨灭阅读的乐趣。而听故事就不一样了:完全绕过障碍,直达故事本身。我们说给孩子阅读搭梯子,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读书中得到乐趣。毫无疑问,声音是把不可缺少的梯子。可我们常常忽视这把最简单有效的梯子,因为我们大人识字多,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困难。对此,我要给大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看五线谱和唱歌,是一样的吗?当然不一样。因此,我们作为大人更要记住:对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自己看书就像看五线谱,而听人讲故事就是听歌。这,也许同时能说明: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大了,却时常希望听大人讲故事。讲故事吧!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讲故事,更不用担心讲故事时不知如何分析、评论——要知道,一个人在用心讲故事时,哪怕只是照着朗读一遍,自己对故事人物的情绪也会隐含其中,而这种微妙的变化,孩子也许说不出,但一定能够感受到。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中的浸染、濡染,恰恰就是真正的教育。
二、书是粮食不是药
孩子吃饭是一天三顿,哪个大人会问孩子饿不饿、饿了才同意孩子吃饭?孩子生病了才会吃药,哪个大人会给没病的孩子吃药?书是粮食不是药——这句话,对当下的中国大人、尤其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或许比任何阅读方法都重要!孩子肉体的成长,五谷作为粮食。孩子精神的成长,图书作为粮食。这实在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事实上,不少大人把书当作“药”,导致很多孩子也把书当作“药”。孩子作文不好?买本作文书给他读。孩子数学不好?买本数学练习册……大人说这叫“良药苦口”,孩子却不管什么良不良,只是觉得药苦。
首先,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
有的好书让孩子觉得“苦”、读不下去,那不是书的错,而是粮食也分阶段。比如,米饭有营养,可对一个适合喝牛奶的婴儿来说,米饭无法下咽。因此,必须给不同阅读阶段的孩子,挑选合适的粮食。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没爱上某本好书,就给孩子贴上“不爱读书”的标签。
其次,书是粮食,所以见效不快。
就算是吃药,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何况是吃粮?孩子读书,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每天盯着孩子,就觉得孩子没什么变化。可过一段时间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孩子的改变。因此,不要孩子读完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问:你读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要知道,某些暂时形容不出的感受,可能才是真正的收获,是需要时间去反刍、消化的。
第三,书是粮食,所以不能偏食。
在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之后,还要让孩子读各种门类、不同作家的书。从门类来说,文学、科学、历史……读得越杂越好。从作者来说,一般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写作上的优势,如果只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就牺牲了汲取更多养分的机会。因此,孩子的阅读要扎根在更广袤的土地之上。只爱读小说、只爱读历史、只爱读xx作家的书等等,类似这种阅读的专一,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记住“书是粮食不是药”,那么,面对孩子的阅读与成长,大人也许会心境平和许多。请放心,粮食绝对是有用的。古人早说过:食补也胜于药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