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我们六一小学语文组全体教师继续合作研修,研讨六一小学“阅读教学的‘易’课堂”主题,我校李红红老师进行了第三次执教。现就结合我们小组的观察点“教有所依”,谈谈我的感受。李红红老师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制定了如下三个学习目标:1.随文识字词,读准“镜泊湖、耸峙、万斛”等词语;理解“自然朴实、绮丽多变、万斛”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品读归纳镜泊湖自然景观及著名景点吊水楼瀑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通过朗读体会其景观的奇特。一、教学目标的设计适切简明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所以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学目标来源于对语文教材的解读。语文教材的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什么地方呢?课标中解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而在语文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学习一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而不是表达了什么,这是更为重要的。正如歌德所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那么如何表达具体包括词语和句子的形式、段落的结构、文章的谋篇布局。《镜泊湖奇观》是沪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文章内容介绍全面,重点突出,结构紧凑。先由传说中镜泊湖的由来导入,接着简要介绍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然后围绕“奇观”一词,先整体介绍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再分步介绍两个著名景点: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文章的纹理脉络是写景文章的典型范例,《镜泊湖奇观》以一则神话传说开头,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给镜泊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曾经跟随父母游览过很多景色,那么如果着手写一篇作文,是否可以借鉴学习呢?除了神话传说导入,那么我们还可以运用什么其他的方法去引出景点?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景色的地理位置我们也需要点明,至于形成原因,了解则略写,不了解我们可以省略。然后文章的主体部分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景点看的景色如此之多,需要一一在笔下描绘吗?我们也需要像作者这样,抓住最有特点的两个景点,用大量的笔墨进行细致得描写。如何进行细致地描写呢?教师就带领学生品读重点段落的词句,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其表达方法。例如进行吊水楼瀑布的分享时,我们让学生默读,找出特点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瀑布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引导学生找方法,总结方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再是抓住零碎的文章血肉,反复咀嚼,丰富的人文内涵被割裂,文章的骨架也被拆的支离破碎。我们既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言语形式,同时在其中了解了语言形式。那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计为: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镜泊湖著名景点的特点。2.通过品味朗读重点句段,学习作者通过动静结合、比喻等描写方法来描写景物。二、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为目标服务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时空原因无法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设置合适的情景,就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理解欣赏文本。但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它不能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毕竟语文阅读从根本上说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的过程,那就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工具,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品读词句,从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在李红红老师的课堂中,在进行第三小节镜泊湖奇观时,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是关键词,那么学生对两个词语的理解并不准确,甚至比较模糊,尤其是绮丽多变,老师是仅仅通过具体的句子来理解词语的,学生找出来对应两个词语的句子之后,首先PPT出示自然朴实的句子,这个句子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生答山岩、湖水、花树、林海,还有别墅,那么前者和后者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生答,一种是人工的,一种是天然的。其实对于自然朴实这个词语,学生是能够读懂的。课堂中有三不教:学生已经懂的;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了学生也不懂的。而绮丽多变,哪些方面能体现呢?李红红老师接着说了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是绮丽多变的?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总结道,从不同的角度我们看到了镜泊湖的奇观。其实这段文字是非常美的,图片我们当然可以借助,但也应该是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或者体会之后,加以利用。“峻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四周峰峦叠起,湖心石岛耸峙,湖中倒影奇幻,真是美不胜收”词语结构富有层次感,且节奏感强,可以通过反复的品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遣词造句之法,然后整体感知这一自然段,是运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说景观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接着具体描写,变化方位写,抓住具有特色的事物去写。这就实现了语文能力训练和丰富人文内涵的协调统一。三、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相对应教学活动设计要有梯度,能够逐步有效地达成目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个桃。教师导出镜泊湖后,就需要学生梳理文章脉络,通过品读重点句段理出著名景点的特点,总结所运用的表达方法,然后以本篇课文为例子,链接其他写景类的文章,就某一点,谋篇布局也好,遣词造句也罢,从一点出发,比较异同,总结可以迁移的方法技巧。当然这样的环节设计是基于修改之后的教学目标。当然,这样的设计,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反复的朗读感受文字的美,我们也需要全面德考虑,但是这样设计,训练提升的重点更加突出,更加注重学生言语形式的训练和提高,而不是一整节课全都是围绕一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一节课堂上实现这一目标,实现学生的言语和精神同构同生,仍然需要我们语文人认真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