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将近,各科的练习题目满天飞。语文也不例外,文言文、古诗、说明文、记叙文、字音字形病句排序……一个专项接着一个专项,不仅让老师们应接不暇,更让学生捉襟见肘。久而久之,学生的厌烦情绪就出来了。“老师,怎么又是说明文?”“又是三篇说明文……”“老师,说明文好枯燥啊!”瞧,我还开始发专项训练的试卷,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得“躁动起来”。又是“哄”,又是“骗”,又是“威胁”,又是“恐吓”,孩子们终于把这次的专项习题做完了。改完后,习题的结果和考试伊始学生幽怨的眼神、百般不情愿的神情遥相呼应,意料之中的差。怎么才能解决或者缓解这种劳劳碌碌却没有的结果的专项训练呢?我进行了反思,以下是我的一点的感受。首先,帮助学生客服畏难或厌烦情绪。说明文因为其文体特征,相比于记叙文较为枯燥乏味。对于这种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学生的阅读欲望立马降至谷底。或走马观花式阅读,或心猿意马式浏览,以致于答起题来草草了事。而“走马观花”和“心猿意马”都是做说明文的大忌,说明文阅读需要的心平气和、一字一句的在看似枯燥的文字里穿行。然后认真比对,分析。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心平气和呢?我觉得首先告诉学生说明文阅读是最容易的得分的阅读题,题目的设置有固定的出题模式,也有相对应的答题方法。而且只要细致的阅读文本就能提炼出需要的信息。所以,在难度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其次,文本因为其文体的不同,语言有不同的特色,学会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不能凭情绪凭爱好随意处置,这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也是中学生必备的素养。其次,总结说明文题目的设置规律,让学生学会万变不离其宗。说明文的考点不外乎以下方面: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只要静下心来用心总结,真正用心把一类题目做透,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畏难情绪。比如:说明对象的特点这一考点,一般让学生从文中提炼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学生存在答题不完整或不全面的情况。这一类题目并非没有规律,可以从标题、各段中心句(首句,尾句,或者自己提炼概括)逐段查找。特别强调逐段查找,宁可多写,也不能遗漏。最后,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说到底是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把学习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去做。每一个专题过后,除了纠错要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可以让学生按照说明对象,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进行专项归类,绘制一个说明文专项的手抄报或者以图表的形式绘制说明文的知识点,从而对这一专题的题目和方法从总体的角度做一个总结。这样,几次过后,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说明文的阅读思维及其答题方法。一点反思,希望自己能在点滴的反思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