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测量的第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比较重要,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一、成功之处1.创设认知冲突出发,引出毫米课堂开始我从让学生测量书的长度、宽度、厚度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先对数学书进行估测,然后进行实际的测量,看看哪个同学估测的最接近准确的结果,他们测量都非常的认真和投入,我对这些小组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孩子通过测量发现仅仅用“厘米”作单位是不行的,这时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引出“毫米”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这时“毫米”上场,开始的环节水到渠成。2.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体验毫米我注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不断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来感知毫米,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尺子这一学具,通过观察,做手势、闭目想、量实物、举生活实例等理解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充分地掌握毫米这个单位。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3.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毫米“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之前我以为学生对毫米会比较陌生,但是没想到的是当我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寻找“1毫米”,他们竟然找到了许多。例如:指甲盖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尺子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十张白纸的厚度等等,他们的眼睛真的很厉害,而且对物体的判断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二、改进之处1.课堂开始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的长度、宽度、厚度时,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只当旁观者,只被动地看,而不亲自动手,所以感受不深,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还很模糊,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的前松后紧。。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略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导致学生在数刻度时比较慢,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